- 1、本文档共3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食品生物技术导论.ppt
图7-38 亲和色谱分离流程图 (四)载体的选择 (五)载体的活化和偶连 (六)亲和层析条件的选择 平衡缓冲液和样品液的选择 洗脱剂的选择 四、凝胶色谱分离技术 (一)凝胶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凝胶色谱又叫凝胶过滤、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色谱等等 ,以VR 表示溶质的保留体积,则有 VR =V0十KVs ,即:K=(VR-V0)/Vs 式中V0是柱内颗粒间的体积,Vs是凝胶微孔内的孔体积。K为分配系数。 K=Vs有效/Vs Vs有效为溶质分子能够进入的有效孔体积。 (二)凝胶 按材料来源可把凝胶分成有机凝胶与无机凝胶两类。按机械性能分可分成软胶、半硬胶和硬胶三类。 (三)凝胶色谱分离过程 凝胶色谱分离过程包括4个步骤:(1)凝胶的选择;(2)柱的选择及填装;(3)加样及洗脱;(4)凝胶再生和干燥。 (四)凝胶色谱分离的应用 (1)脱盐;(2)分子量的测定 ;(3)用于糖、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分离提纯。 第九节 冷冻升华干燥 工业用的冷冻干燥装置如图7-39所示。 图7-39 冷冻干燥装置 第八章 食品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检测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食源性微生物的毒害与检测 第三节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方法 第五节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法 第六节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及相关法规 第一节 概 述 食品安全是保护人类健康,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基础。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品的安全上,尤其是“抗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二节 食源性微生物的毒害与检测 食源性微生物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出血性肠炎系由此种新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并将该菌命名为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下简称金葡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 三、肉毒梭菌和肉毒毒素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厌氧芽胞梭菌,其产生的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肉毒梭菌具有厌氧、低温生长并产毒的特点。 四、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Helicchacter pylori,Hp)的发现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大事件。 五、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一)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AMS) 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AMS)是在传统微生物及检测技术基础上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运用概率最大近似值模型法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技术。 (二)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盒 一般试剂盒包括鉴定这些微生物生化反应所必需的全部试剂。 (三)免疫学方法检测 微生物检测试剂盒中应用的免疫反应类型包括免疫扩散反应、凝聚反应、免疫荧光反应、酶免疫试验(EL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四)分子生物学方法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以单链DNA为模块,以人工设计与合成的寡核苷酸为引物,利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5ˊ→3ˊ方向掺入单核苷酸来特异性地扩增DNA片断的就技术。 第三节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一、食品中农药残留状况 果蔬或农作物喷施农药后,经过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农药因日晒(特别是紫外线)、高温、雨淋而挥发和流失,植物代谢作用也会使之分解,但由于使用不当或过量施用,在收获的产品中仍可能残留着微量农药及其衍生物,被称为“农药的残留性”。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免疫生物传感器技术、流注免疫分析技术(flow immunoassay)的迅速发展,免疫亲和萃取技术与色谱分析手段联合使用,使免疫分析结果定量更加准确、更加可靠;而免疫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快速、高通量的农药残留免疫检测模式逐渐成为现实。 (一)样品的前处理 1.固相萃取(SPE)技术 2.固相微萃取技术 3.免疫亲和色谱技术 免疫亲和色谱(immuno affinity chromatograph·IAC)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可逆结合特性的SPE 技术,根据抗原抗体的高选择性,从复杂的待测样品中提取目标化合物。 (二)几种主要的仪器分析方法 1.毛细管气相色谱(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CGC)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Matter·LC-MS) 3.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SFC) 4.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VISSIM的城市道路交叉口自适应信号控制仿真技术研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论文.docx VIP
- 专题05 名著导读【备考2025】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全国版(含答案).docx VIP
- (完整版)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 群建阀门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doc VIP
- GA_T 1343-2016防暴升降式阻车路障.pdf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模式创新路径.docx VIP
- 200个句子涵盖了高中英语4500词汇[宝典].doc
- 体育馆会堂网架提升专项施工方案.doc
-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及运用对策.pptx VIP
- 2020年2月四川省喜德县医院系统(卫生类)招聘考试《医学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