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锡林郭勒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建设总结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辖9旗2市1县1区,58个苏木乡镇837个嘎查村,其中牧业旗市9个、苏木镇39个、嘎查570个。总人口100万,其中农牧民45.7万(牧民20.5万),蒙古族占1/3。锡林郭勒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位特殊。锡盟位于北京正北方,与蒙古国边境线长1098公里,是首都和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浑善达克沙地被认为是京津地区沙尘暴主要路径之一。而且由于锡林郭勒盟与北京地区海拔相差1000多米,对北京地区沙尘天气影响较大。二是气候干旱。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降水量150—400毫米。而且降水年际不均、水热不同期较为明显。三是草地类型多样。草原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4。受降水量影响,由西向东渐次为荒漠半荒漠草原(16%)、沙地植被(33.6%)、典型草原(34.5%)、草甸草原(15.9%)。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80余种,探明储量的30余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碱和铁、铜、铅、锡、钨、金、银、锗等金属矿储量十分丰富。资源富集区距京津和沈阳直线距离均在500公里范围内,已列入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和七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区蒙东基地。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三化互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9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增长21.5%。第一产业增加值52.1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316.52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6.34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总收入61.73亿元,增长20.9%。固定资产投资552亿元,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2元,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417元,增长11.2%,其中牧民6560元,增长13%。 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情况 2000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将锡林郭勒盟列入了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在相继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移民、退耕还林、禁牧舍饲等生态建设工程中给予了重点支持,我盟开始大规模的草原生态建设。依托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02年我盟启动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着力实现“一转双赢”目标,即通过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2006年,我盟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由“一转双赢”提升为“两转双赢”,把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作为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并重的战略任务,并把“转人、减畜、增绿、增收”作为推进“两转双赢”的重要抓手,不断加以推进,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锡林郭勒盟草原实际的“生产发展,收入增长,生态改善”的发展道路。 截止到2009年,全盟已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44.4亿元。其中:中央基本建设资金22.76亿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6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2.92亿元,禁牧舍饲工程补助资金8.7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8.99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完成治理面积2508.13万亩。其中:营林造林781.06万亩,草地治理1604.6万亩,小流域治理122.46万亩,完成暖棚建设178.1万平方米,饲料机械23507台套,水源工程10024处,节水灌溉8874处。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61万亩(退耕地造林1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3.27万亩,以封代造42.73万亩)。完成禁牧舍饲3525万亩。实施生态移民49281人。 201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国家投资计划27101万元,总治理面积331.75万亩。其中:营林造林139万亩,草地治理162万亩,小流域治理30.75万亩,暖棚建设15万平方米,饲料机械45台套,节水灌溉660处。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和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我盟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天然植被逐渐稀疏,尤其是1999年—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连续三年暴发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特大自然灾害,2000年工程启动时,草原生态由于急剧恶化,沙化退化草场面积增加到了1.73亿亩,占草场面积的64%,尤其是我盟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区,当时呈现出“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的惨景。草原生态屏障作用明显削弱,生态系统几乎濒临崩溃,成为京津地区扬沙、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对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依托国家和自治区生态项目支持,经过全盟干部群众十年艰苦努力,我盟草原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呈现出“总体恢复,局部明显好转”的态势。为防止沙地向南扩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