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大社1月新书快递 《舌尖上的法国》
学术沃土 思想摇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明德书系·趣味文明史
趣味呈现欧洲社会文明 深入探寻人文历史细节
书名:舌尖上的法国(明德书系·趣味文明史)
作者:[法]让-罗伯尔·皮特
ISBN: 978-7-300-20570-0
定价:28.0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作者简介:
让-罗伯尔·皮特,法国知名文化史专家,专栏作者。同时,作为一名美食家,他曾说:“一座城市的餐饮基础竟然由一位平民而不是美食专家奠定,足见巴黎的美食内涵有多么深远、多么扎实!”这些都被广泛引用在世界各地的美食杂志和节目里。
卖点:
探秘法国各地正宗美食
感受美食中的浪漫与激情
品位美味中的历史与文化
舌尖上的法国,激发味蕾的想象
上架建议
欧洲文明、文化阅读、饮食文化
读者对象
美食、旅行爱好者、欧洲文化爱好者
内容简介:
法国是欧洲最看重饮食的国家。世世代代的法国人都坚信,世界上最好的佳肴盛馔出自他们的故土。在这本书中,作者罗伯特·皮特以一个美食家、史学家、文化学者的姿态为我们烹制出了一份鲜美的法式文化大餐。在这里,美食不只是美食,更是有灵魂的艺术。
目录:
导言
法国人的美食情
第一章
法国,美食家的乐土还是故乡?
高卢与日耳曼的遗产:乡土的富足与社交
法国大餐和地区菜系:这是最近的发明吗?
法国拉伯雷式的玩笑
第二章
爱吃在法国是一种罪过吗?
最早的基督徒和饮食
中世纪的基督信仰与美味佳肴
纯洁派禁欲主义的失败
新教改革是反美食主义的吗?
天主教改革或是闭目不见
第三章
在餐桌上统驭一切——一种新模式的诞生
城市,佳肴的熔炉
口腹之娱尽在巴黎
君主的专利
路易十四——美食的推动者
从国王的餐桌到共和国的宴席
法国人的胃
第四章
街上的风味餐馆或高级厨艺
美食与旅游业的开端
吃完再说
巴黎现象:“新烹饪”
“新烹饪”的传播
结束语
食物也有灵魂:法国的前景
品味的辩护书
美食地理和地理学家的美食
精彩样章
导言:法国人的美食情
法国是欧洲最看重饮食的国家。世世代代的法国人都坚信,世界上最好的佳肴盛馔出自他们的故土。最近,墨西哥法语语言联合会出版的一本杂志这样写道:“欧洲各民族中,惟有法国人真正关心他们的饮食……毫无疑问,在西方世界里,如果一家饭馆以其烹饪而著称,那么灶头的上方肯定飘扬着三色旗。如果在慕尼黑、苏黎世或伦敦,有人表现出不一般的厨艺,他也是从法国人那儿学来的。”这种高调的赞美不乏佐证。1977年,法国戈尔—米欧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法国人认为法国大餐是世界上最棒的,只有4%的人认为此项殊荣应赋予中餐,另有2%的人选择意大利菜或北非菜系。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884年,菲勒阿斯·吉尔伯曾构思了一个“帝国般”的梦想,创立一所集中全球美食的学校,……设置一堂地理课,根据各国的特产饮食来介绍每个国家的情况……这样,全世界的美食将皆荟萃于此,由我们最权威的人士亲自加工,给它们打上天才的烙印,将法兰西美食发扬光大,以飨当代食客。
让·费尔尼欧先生一直希望建立一所国家厨艺学校,也就是胎死腹中的“艾库里计划”,他继承了菲勒阿斯·吉尔伯的想法,于1985年向法国文化和农业部呈交一份报告,力求推广法兰西美食。他在报告中十分认真地强调:“烹饪是一种法国艺术……如果说法兰西美食已臻化境,它不仅要归功于创造者,也要归功于所制作的产品……只有在法国,人们才能既享有美食,又品尝美酒……也许,只有法国才能培养出大师,而其他地方只能训练普通厨师。”
如果只是法国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那的确有些可笑。我们的奥妙在于征服欧洲乃至所有发达国家而不显盛气凌人。只有日本人顶住了无孔不入的宣传机器,认为我们的大餐内涵丰富,激人食欲,而日餐理性、诗意且营养搭配合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与法国人对食物,或者说烹饪的感觉不可思议地一致。盎格鲁—萨克逊人与我们的宿怨已经一笔勾销,他们津津乐道于我们的法式蜗牛和田鸡,18世纪初讷麦兹发表的刻薄言论已经不堪回首,他曾说过:“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只有法国,特别是巴黎才有美味佳肴,但毫无疑问,人们搞错了。”不过,这位尖刻的旅者马上又换了个口气:“举止得体、身份高贵的人一般食不厌精,他们都有自己的厨师,因为法国的厨师无论在花样制作上,还是在肉料的配制上都比其他地方的厨师强。”即便在20世纪末,这一点也说得过去,因为满街的咖啡馆里那些解冻的烩肉与正经饭店精雕细琢的大餐肯定不一样。
对法国大餐的溢美之辞比比皆是。如19世纪末叶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白宫的宴会菜单系法文撰写,皇家新闻处称其为“美食的国际语言”。那已是法语作为外交和文化语言行将没落的时代。丹麦女作家凯伦·布利克森的小说《巴贝特的晚餐》代表了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法式大餐的美好敬意,该书最近已被拍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