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5卷第6期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45No.6
2014年 11月 JOURNAL OFNANCHANGUNIVERSITY NOV.2014
求善与体善 :柏拉图与孟子
韩 燕 丽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柏拉图与孟子共同关注善的问题,不同的是柏拉 图引导西方哲学走向知识论,孟子引导中国哲学走向
功夫论。论证 实质是柏拉图从真理情结出发走向了求善之路 ,并把求善 问题转化成为真理认识论问题,他的求善
之路可以表达为:认识真正的善 ,真正的善即真理。作为对比,孟子从善的定义出发走向体善之路。孟子把体善问
题转化为功夫论问题,这种体善之路可以表达为:通过定义 “仁义礼”来完成至善。4~4rl的共同结论是 :生存即善。
关键词:柏拉图;孟子;善;仁;真理
中图分类号:B502.232;B2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0448(2014)06—0039—07
中西方哲学史的不同影响。
一 问题的提 出
本文第一部分阐明问题的语境。第二部分追踪
很多学者指出,不同文化中善是不可通约的,如 柏拉图求善之路,柏拉图把求善问题转化为真理认
麦金泰尔对不同文化传统给出了不可通约性的说 识论问题,真正的善即真理,真理情结是其求善的根
明,指出托马斯主义传统、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基 本动力。柏拉图认为,人只有在理性中才有可能认
督教传统以及苏格兰启蒙主义传统和个人 自由主义 识真正的善 (真理),反对在信念中盲 目接受某些个
传统皆是不可通约的典范… H。亦有学者对 人或公共的善观念。 “洞穴比喻”与 “灵魂转向”意
此提出异议,如牟博先生对不可通约性的 “四宗罪” 在例证此点。作为对比,第三部分主要呈现孟子的
(过分简单化、过分利用外在资源、夸大差异和模糊 体善之路。孟子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得出 “性本
差异的通化)重新评判、归纳,提出四种应对方法, 善”这一结论,并认为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诉诸行
即历史事实描述法、文本阐释法以及问题互动法,用 为者本身,通过修身养性来致善。即以“仁”为中心
逻辑分析语言指出比较哲学完全可 以摆脱这 四宗 关注点,以“义”为最高指称的善,以 “诚”作为生存
罪 H引埘’。赵敦华先生提出 “大哲学”的概念,用 冲动,以“仁义礼”这种方式完成致善。第四部分,
过于乐观的态度表现出学界对比较哲学的美好期 生存即善。柏拉图对善的处理求诸理性 ,引导西方
望 I(Ⅳ-2。。本文赞同中西方哲学中 “善”是可通约 哲学走向认识论;而孟子对善的处理援引行为者本
的、可 比较的观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来 比较和研究 身,引导中国哲学走 向功夫论。但是,二者皆是从生
柏拉图与孟子关于 “善 ”的思想观点。柏拉 图和孟 存角度来处理善。
子作为东西方哲学的开端性人物,都共同关注 “善” 历来对 《理想国》的阐释是在理想框架下对善
的问题,即如何拥有一种好(善)的生活。对好 (善) 进行处理,主要集中于理想城邦如何实现,理想城邦
生活的关注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基 内部如何建构,如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国家
于此 ,本文主要依据 《理想国》与 《孟子》文本,从生 的起源、理念论 、教育等问题。但上述对 《理想国》
存角度呈现两者对 “善”的不同处理,并演绎二者对 的阐发皆侧重于城邦政治,忽略或弱化了此书的道
收稿 日期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