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血小板微粒及其临床应用
血小板微粒(PlateletMicroparticle,PMP)是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释放的一种超微膜性囊泡。其直径小于0.5μm,不能用普通显微镜观察到其形态,不能用包括血小板计数仪在内的常规检测血小板的方法来检测。血小板微粒膜上携带有静息状态下血小板膜上的多数成分,也携带活化血小板膜上的标记物(如CD62p等)。它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也有一定的抗凝活性,在人体血栓与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因为乏血小板血浆的凝固时间要比富血小板血浆长很多[1]。但是,人们发现,往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乏血小板血浆,可大大缩短其凝固时间;往乏血小板血浆中加入血清,其凝固时间甚至比富血小板血浆的凝固时间短[2]。1967年,Wolf首先发现并描述了血小板微粒,并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乏血小板血浆和血清中均存在血小板微粒,它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3]。后来,人们对血小板微粒的结构、形成、功能、检测方法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综述如下文。
一、血小板微粒的结构及生理特性
用电镜对血小板微粒进行研究,发现血小板微粒大小不等,其直径可小到0.02μm,但一般不大于0.5μm。静息状态下的血小板膜上表达的40多种糖蛋白,大多可在血小板微粒膜上表达;血小板膜上的许多活化标记物,如CD62p、CD63、暴露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的GPⅡb/Ⅲa,也可在血小板微粒膜上表达[4,5,6]。但是,不同激活剂诱导形成的血小板微粒,膜上表达的糖蛋白有可能不同[7]。例如,大多数诱导剂诱导形成的血小板微粒膜上均表达有α颗粒释放物,但dibucain诱导形成的血小板微粒膜上不表达。
人们研究发现,凝血酶和胶原激活血小板,其表达出的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activatingfactor,PAF)活性源自血小板微粒[8],而其它激活途径下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大部分与血小板微粒相关,所以血小板微粒具有很强的促凝活性,尤其是带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血小板微粒[9]。由于血小板激活因子在血栓、血小板减少症、炎症和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激活因子受体拮抗剂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血小板药物,所以血小板微粒对于抗血小板治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血小板微粒不仅具有促凝活性,也参与人体的抗凝过程。Tans等研究证实,血小板微粒有促进活化蛋白C灭活活化Ⅴ因子的作用[10]。他们观察到,加入ADP或肾上腺素,活化蛋白C灭活活化Ⅴ因子的速度可加快4倍,加入凝血酶可加快11倍,加入胶原可加快29倍,加入A23187可加快60倍,而这种加速作用25%源自血小板微粒。Bode等人研究证实,血小板微粒可加强肝素的抗凝作用[11]。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血小板微粒是一种血小板激活因子样的磷脂结构。人体内的血小板微粒不仅大小各异,形态结构不同,而且在生理特性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例如,并不是所有的血小板微粒都有促凝活性或抗凝活性,不同的血小板微粒促凝活性、抗凝活性不同。
另外,血小板微粒也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Jy等人在研究白细胞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时发现,血小板微粒可与中性粒细胞结合,并可在两个中性粒细胞之间充当连接体,使中性粒细胞连接成串珠状[12]。后来人们发现,血小板微粒可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刺激单核细胞分泌粘附分子[13]。
二、血小板微粒的形成
研究证实,活化是血小板产生微粒的必需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体外研究血小板微粒的产生,必须先通过各种途径激活血小板。激活途径包括常规的血小板激活剂(肾上腺素、凝血酶、ADP、胶原、A23187等)、纤溶酶、补体C、抗血小板抗体、高剪切力等。当然,血小板微粒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具体机理并不明确。
早在70年代,有学者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相互粘附的血小板或被胶原激活的血小板形成伪足并释放出血小板微粒[14]。1982年,George等人发现,往血浆中加入凝血酶,产生大量的细胞微粒,他们用免疫电泳的方法证实这些微粒源自血小板,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到它们大小不等;他们还发现血清中血小板微粒的浓度大致是血浆中的10倍,这提示,凝血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血小板微粒的产生[15]。现已证实,大多数血小板激活剂,如肾上腺素、凝血酶、ADP、胶原、A23187等,均可诱发血小板微粒的形成,但它们诱导的效力不同[7,16,17]:肾上腺素lt;ADPlt;凝血酶lt;胶原lt;凝血酶+胶原lt;A23187。不同的激活剂诱导产生的血小板微粒明显不同,即使它们都处于饱和浓度下。激活剂诱导血小板微粒的形成,不是一种“全或无”的剂量依赖现象,各种诱导剂的作用可以协同[18]。一种弱的诱导剂和另一种强诱导剂联合作用,大于两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市东中学高三(上)期中物理试题(学生版).doc VIP
- 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市东中学高三(上)期中物理试题(教师版).doc VIP
- 上海市2020年上学期杨浦区市东中学高三物理期中试题.docx VIP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doc VIP
- 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范文)与教育科研案例·批评中的教育艺术合集.doc VIP
- 6三维建模.6三维建模.ppt VIP
-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数学试卷(含解析).docx VIP
- 2024年度-幼儿园《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PPT课件.ppt VIP
- 大职赛生涯闯关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二(上)期末物理试卷(合格考)_20230202233847.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