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明)王阳明.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 言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 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 “传习”一词源出自 《论语》 中的 “传不习乎”一语。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 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王守仁 (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 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 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 他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以为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立志,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 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聘其担任贵阳文明书院主讲,他在此首次演 讲了知行合一说。后升任江西庐陵知县,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 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逐渐扩大,一度 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 民起义。在军事镇压起义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 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 《大 学》,印发 《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就是根据他在这期间的言论出版了 《传习录》。 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 天就生擒了宁王。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提出 “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 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犹如操舟掌舵。他在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又退职回 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在归途中。遗著有 《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的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 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 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除知行 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 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 情况指点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 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四句教”,它完善了王学体系。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 学。 《传习录》中的也思想明显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 “至善是心之本体”, “心即理也,此心 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 人心存有至善特性。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 《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 《大学》 之 “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 “格 物”之 “格”是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 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 “良知”。他说: “所谓致 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 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 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熹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 可见,王阳明的 “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 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 统,但也批判了朱熹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 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 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的良 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如果知而不 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有知行合一之 说。在当时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的确有知而不行的情况存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对时弊有 纠偏的意义。但是他强调知行合一说不是仅仅针对时弊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