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梵高人生经历浅析其作品风格的变化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10 页
姓名:葛恬
学号:2011012735
院系:人文学院英语11
从梵高人生经历浅析其作品风格的变化
摘要:文森特·梵高,是19世纪荷兰后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梵高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色彩,独特的手法及表现出的强烈情感而闻名于世,并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其突出的风格特色的形成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本文将首先结合梵高的人生经历,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代表作来介绍不同时期梵高作品的特色及变化;然后,浅淡梵高作品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不同时期梵高作品
早期时期
梵高早期创作阶段主要包括博里纳日时期,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及德伦特时期。梵高出生于荷兰一个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家族,其几位叔父均开有画廊,早期梵高也曾在古比尔公司工作过。家族的艺术氛围带来熏陶作用,包括弟弟提奥经常为梵高寄来画集,梵高也因此接触大量画作。梵高自30岁左右才开始其绘画创作。之前,梵高在福音传道学校学习后,以非正式传道身份在博里纳日矿区传教,在此梵高接触到大量底层人民并了解其艰苦生活。之后,梵高开始大量临摹名作,创作了大量以矿工,农民等的人物素描,风格较为写实,沉郁。在德伦特,梵高向表哥安东·毛威学画,学习相应的作画技巧。早期阶段接触到的各类生活,给梵高的创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纽南时期
梵高回到牧师父亲的居住地——纽南,在此,梵高接触到纽南的织工与农民,并与他们成为朋友。梵高对这些农民深深同情,怀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因而梵高在两年的时间里,苦练绘画且均以乡村题材为主,包括织工,农民及乡野景色。此外,梵高深受米勒影响,“在他心中,米勒的《晚钟》,才是这个最为沉默寡言的汉子所创作的最为天才的作品。在农民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简朴生活中,他找到了唯一真正永存的现实。”([美]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有:《吃土豆的人》 《纽南的小教堂》等。
《吃土豆的人》,整体色调晦暗,深沉,整个画面被涂成一种沾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所有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副安于天命,逆来顺受的神情。 这幅画并没有按照透视比例而作,梵高通过描绘自然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一点也不期望任何人一下子就会喜欢它或称赞它。”因而这幅作品是梵高满怀对农民的同情而作的。
《纽南的小教堂》,以乡间的教堂为主体,结合周边的树木及农民,表现纽南农村风光。该画采用平和的色调,明了的构图,简单的线条,呈现朴素自然,宁静肃穆的情景。但是,除了天空的蓝色,教堂,尤其是农民的处理均以深色为主,显得较为深沉。
总体而言,纽南时期梵高的画作,以农村题材为主,包括大量的农民,织工在内的人物画及风景画。这主要是梵高在两年的纽南生活中形成的对农村的眷恋,即乡土情结;和对底层人民的深深的同情。在此阶段,梵高推崇米勒,“在他心目中,米勒的《晚钟》,才是这个最为沉默寡言的汉子所创作的最天才的作品。在农民散发着的乡土气息的简朴生活中,他找到了唯一真正永存的现实。”([美]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
巴黎时期
1886年,梵高来到当时的艺术之都——巴黎。在巴黎的见闻彻底改变了梵高对于绘画的观点,因而成为其绘画风格变化的分水岭。梵高在弟弟提奥的介绍下,认识了集聚在巴黎的大量印象派画家,包括劳特累克,修拉,马奈,高更等。这些印象画派画家用色鲜艳明亮,重视光与色的运用,对于许多细节不去描绘,也不把色彩,线条,光与影处理的边缘明确,而是颤动的,仿佛是相互渗透的。在欣赏过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后,梵高也开始学习“点彩画法”。通过虚心的学习,真诚的探讨,梵高的绘画色调开始明亮起来,技巧的应用也突飞猛进。、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戴草帽的自画像》 《瓶中的雏菊和银莲花》等。
《戴草帽的自画像》是梵高在巴黎时期众多自画像中的一幅。画面中湖蓝色的衣服与金色的草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这样的色彩是早期与纽南时期梵高较为晦暗深沉的绘画中很少出现的,呈现出印象画派的风格。画中梵高眼神随和,表情自然,饱含对艺术生活的不懈追求及向往,也是其在巴黎生活的缩影。
《瓶中的雏菊和银莲花》,金色的雏菊,雪白的银莲花及深褐色的花朵,妖娆绚烂,色彩饱满,和谐而不杂乱。浅蓝色的花瓶则起到恰到好处的衬托作用。生命无尽的活力,生活无尽的希望,心中无尽的热情,梵高用动人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盎然生机,仿佛低头间就能闻到花朵沁人的芬芳。显然,在巴黎受到的绘画影响使梵高豁然开朗,此时积极憧憬的心境也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总而言之,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