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晋文学中的友情主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PDF

略论魏晋文学中的友情主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1卷第6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1,No.6 2014年11月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vember,2014 略论魏晋文学中的友情主题 王  怡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6;成都文理学院传媒学院,成都 610000)     摘要:魏晋时期士人的个性自觉,引发士人对于情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多变而凶险的政治环境下的特立独行, 导致甚深的孤危意识,于是而渴慕知音,倾情友谊,伤悼友人。 曹植、嵇康等人作品中的诸多文学意象亦鲜明地体 现出友情于士人之重要意义。 友情成为古代诗文中的重要内容,即从此时期开始。 关键词:魏晋文学;知音文化;孤危意识;友情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6⁃0109⁃05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指出:“友情诗,以友谊为主 本义发展而来。 后来的文人常在诗文中以“知音”或 题的文学作品,是曹植以后中国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 “知己”喻指心心相印的朋友,或是拥有一双慧眼,能 个主题。 它所占有的地位,如同男女爱情之于西洋 够赏识自己的人。 而由于古代文人的游学、游宦生 诗。 ……交友行动及友情联系是魏晋社会中士人最 涯,故特别需要友人的知赏和支持。 《诗 ·小雅 ·伐 [1]113 [3]410 主要的活动。” 魏晋士子以交友活动加深彼此间 木》就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的感慨。 东汉后 精神情感上的互动,如互相交结、怀思、娱游、诗文往 期以至于魏晋,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争夺和长时期的 来等等,从而形成一种可以代表魏晋时代文学情感的 战乱,士群生活在一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和血污的 具有共性的集体联系。 本文将从知音文化与士人的 社会里。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汉魏之际和魏晋之际 孤危意识、名士间的友情互动、诗文中的友情意象等 的政权更替,都是士林的浩劫。 士人在身不由己的政 几个方面,阐释友情成为魏晋文学中重要主题的缘由 治争夺之中,面临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内心 及其表现形式。 十分忧惧,尤其渴盼友情的慰抚。 一  知音文化与魏晋士人的孤危意识 产生于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就是在人命 “知音”一词的原意是通晓音律,后用来喻指知 如草如露的衰乱之世中,生灵的哀伤的叹息。 如《西 己之交。 中国传统文人普遍具有渴求知音的情愫, 北有高楼》诗云: 《吕氏春秋 ·仲冬季十一》载: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 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一弹 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 再三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4]卷二九,410 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诗人在歌者咏叹声中听 也。 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 到几多压抑难伸的慷慨之情,但最让诗人难以释怀之 - 也。[2]604 605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