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政策与中国产业发展40年-史学理论研究.PDF

科技创新政策与中国产业发展40年-史学理论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9 卷第09 期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 39. No. 09 2018 年09 月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Sep. 2018 科技创新政策与中国产业发展40年 ——基于演化创新系统分析框架的若干典型产业研究 梁 正1 ,2 李代天1 ,2 (1.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摘要:重点回顾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在回顾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6 个典型产业的对 比分析,揭示了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的关键不在于技术的外部获取,而在于本土创新主体自身能力构建这一客观规律。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后发国家创新政策演化模型,并由此指出,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 同类型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方式应有所不同。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科技创新政策的过程中,最终落脚点应 放在如何促进本土创新主体的能力构建之上,而在具体手段的选择上,则应当根据产业技术体制、市场体制、生态体系的不 同而进行灵活组合与动态调整,从而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科技与创新政策;国家创新体系;产业创新系统;后发国家追赶;演化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301;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 18)09-0021-15 0 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国家的产业发展?为什么同样或相似的政策,在不 从近代李斯特对亚当斯密的质疑,到现代的林 同的产业实践中效果却迥然不同?在产业发展的 毅夫与张维迎之争,人们关于政策与发展之间关系 不同阶段,相应的政策该如何调整?那些成功促进 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尽管“市场的无形之手” 产业发展的政策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本质逻辑?这 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西方世界工业现代化的发展, 些问题尚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究。中国改革开放 但对于广大后发国家而言,适当的政策干预对于保 以来的40 年,也是我国科技创新政策“摸着石头过 护和发展脆弱的民族工业至关重要。随着以私有 河”的40 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产业,我国先后 化、自由化、淡化政府作用的“华盛顿共识”(Wash- 制定和实施了诸多政策,旨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 ington Consensus )在拉美国家实践中的失败,基于 展。一些产业(如,通信、高铁等)取得了蓬勃的发 中、日、韩产业发展经验的“北京—首尔—东京共 展,成功追赶甚至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另一些 识”(Beijing-Seoul-Tokyo Consensus )逐渐被人们所 产业(如,半导体、汽车等)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 [1] 种种问题,与国际领先水平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本 认识和接受 。政策,或者更准确地说科技与创新 政策,在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毋庸置疑的 文在回顾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产业发展成败得失 重要作用。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政策能够促进后发 的基础上,围绕科技创新政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 收稿日期:2018-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梁正(1975—),男,山西太原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 经济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科技与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与标准、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全球化。 通信作者:李代天,lidaitian@ ·22 · 科技创新政策与中国产业发展40 年——基于演化创新系统分析框架的若干典型产业研究 第09 期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