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及答案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docxVIP

2015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作业题及答案解析(4份打包第9课 说“木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9课 说“木叶”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寒砧(zhēn) ②言筌(quán)  ③漂泊(piāo bó) ④窸窣(xī sū) ⑤翩翩(piān) ⑥蛊惑人心(ɡǔ) ⑦心有余悸(jì) ⑧接踵而至(zhǒnɡ) ⑨东皋(ɡāo) ⑩桅杆(wéi) ?柳恽(yùn) ?灼灼(zhuó) (2)给多音字注音 ①泊eq \b\lc\{\rc\ (\a\vs4\al\co1(漂泊?bó?,湖泊?pō?))    ②熟eq \b\lc\{\rc\ (\a\vs4\al\co1(熟悉?shú?,熟了?shóu?)) ③似eq \b\lc\{\rc\ (\a\vs4\al\co1(似乎?sì?,似的?shì?)) ④创eq \b\lc\{\rc\ (\a\vs4\al\co1(创伤?chuānɡ?,创造?chuànɡ?)) 2.辨形组词 (1)eq \b\lc\{\rc\ (\a\vs4\al\co1(阴?树阴?,荫?封妻荫子?)) (2)eq \b\lc\{\rc\ (\a\vs4\al\co1(歧?歧视?,岐?岐黄之术?)) (3)eq \b\lc\{\rc\ (\a\vs4\al\co1(锭?万应锭?,绽?破绽?)) (4)eq \b\lc\{\rc\ (\a\vs4\al\co1(砧?铁砧?,粘?粘贴?)) 3.词语释义 (1)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2)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3)缠绵: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婉转动人。 (4)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 (6)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近义词辨析 (1)传诵·传颂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具有褒扬、称赞的意味。 例句:①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等,在品尝淮安的美味佳肴后,无不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句。 ②英雄周波走了,为了将英雄的精神传承下去,如今,在通州大地上,人们怀念着英雄,传颂着英雄的精神,也学习着英雄的事迹。 (2)启发·启示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例句:日前,“国家遗产展”策展人黄专在专访中表示,当代艺术不是单纯提供审美愉悦感,也不是直接披露艺术家对事物的判断,仅仅是提供了艺术家从生活中发掘的各种“材料”;当代艺术并没有脱离大众,而是启发大众从“材料”中学会自我思考,发现问题并获得启示。 (3)飘零·飘落 二者都有“飘着降下来”的意思,和“飘落”相比,“飘零”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同时它还有比喻义,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 例句:①第49届世乒赛由广州体育馆承办,该体育馆造型新颖,从远处看,犹如飘落在白云山麓的三朵白云。 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附着其上的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种种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务工农民在职业分化上深陷僵局,像“浮萍”一样飘零游弋于工农边缘。 一、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答案 2.阅读课文,请你谈谈本文在行文思路上有何特色。 答案 首先,追本溯源,由例引疑,由例引析。开篇就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让读者对“木叶”有感性认识,交代“木叶”来源。按照思维习惯,读者自然会产生“木叶”是什么的疑问,作者在第二段里就顺着读者的疑问,引用诗句,让读者看到“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树叶”并不多见,而单用“树”或“叶”。至此,读者可能的解释是单用“树”或“叶”更为洗练。作者紧逼质疑,为什么“木叶”就不再追求简练,而且一旦用“木叶”就产生佳句,到杜甫的“落木”发展到极致,至此,读者明确了“木叶”原来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已不单纯是普通意义上的“树叶”。 其次,切中关键,引发联想,深入分析。读者已经明白了“木叶”是艺术创造,但是“木叶”与“树叶”的真正艺术距离还不清楚。前文只是感性认识。作者接着明确提出“木叶”与“树叶”的差异在一“木”字,要在“木”字上下工夫。由“木”字适合的场合,引出“木”的艺术特点,再由第一个艺术特征引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也是文章讨论的重点所在,作者不惜引用大量诗句,对诗歌运用“木叶”产生的艺术境界加以描述,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让读者在比较分析中领悟到“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而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二、深层探究 1.作者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用“木”的意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