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和金文中成语的运用来看古歌诗之用韵及四言诗体的.docVIP

《周颂》和金文中成语的运用来看古歌诗之用韵及四言诗体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頌》與金文中成語的運用來看古歌詩之用韻及四言詩體的形成   〈周頌〉的年代,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其三十一篇中大部分的詩篇成詩於西周早期,如向熹說:「大體作於武成康昭四朝(1046-977 B.C.)約一百年間,是西周早期的作品,為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 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918。本文所用的西周紀年,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為據。報告在學術界引發了一些爭議和質疑。但本人未介入年代學之研究,對於西周諸王的年代在此以報告為依據,以便行文。這一說法基本代表了現代學術界一般看法,雖微有異同。西文研究著作中,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認為在《周頌》裡,有些詩歌沒有押韻,有些部分押韻,是所謂的“自由韻律體系”(Free rime system)。高氏並對《詩經》中三頌部分的用韻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Bernhard Karlgren, The rimes in the Sung section of the Shi king (G?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35). 夏含夷(Shaughnessy)在“From Liturgy to Literature: The Ritual Context of the Earliest Poems in Book of Poetry”中指出此詩未用韻的特徵、行與行之不勻稱及其他的語言特徵,都證明了傳統將此詩認定為西周早期之作的說法是正確的。 Shaughnessy, 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1997, 頁165-195。夏含夷又推論此詩為在“禮儀進行時所吟誦”的禱祝之詞。 Shaughnessy, 向熹:《詩經詞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918。本文所用的西周紀年,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為據。報告在學術界引發了一些爭議和質疑。但本人未介入年代學之研究,對於西周諸王的年代在此以報告為依據,以便行文。 Bernhard Karlgren, The rimes in the Sung section of the Shi king (G?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1935). Shaughnessy, 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1997, 頁165-195。 Shaughnessy, Before Confucius: 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1997, 頁175。 松本雅明:《詩經諸篇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58年,頁608-625。 筆者在〈「万(萬)舞」與「庸奏」:殷人祭祀樂舞與《詩》中三頌〉認為商代甲骨文和《詩》《書》《春秋》三傳等文獻中所說萬舞和庸奏,最初都在商代祭祀中用於迎神娛神。「庸」與「頌」古音同部,聲紐相近,庸本是商代樂鐘之名,甲骨文中其字形作「?」,也是當時一種祭祀禮樂之名,而周人在學習商人之禮樂文化時,既採其用其體式,又需標榜獨立性,故有頌這種詩歌音樂舞蹈體式。 Chen Zhi, Chen Zhi, 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 The shap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Sankt Augustin: Monumenta Sinica Institute, 2007, pp. 31-101. 商周嬗代之際,周人的文化及其音樂文明是落後於商的。僻處西陲的「小邦周」作為商的屬國,雖然在軍事崛起之後,東向戰勝了曾經是其宗主的「大邑商」,但是在文化上尚處於弱勢。所以在文化上周人對商的態度是一方面是要學習、吸收其文化,另一方面郤是又要加以限制和改造。限制是出於畏懼,改造是為標榜自身的文明程度。正是在這樣一種心態下,商代祭祀中所用的庸奏、庸舞和万(萬)舞,才被吸納和改造成周人的禮樂,並又加以重新命名,這也許就是所謂「周頌」的由來。 陳致:〈萬舞與庸奏:商代祭祀樂舞與詩經中的頌〉,《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4期,頁4 陳致:〈萬舞與庸奏:商代祭祀樂舞與詩經中的頌〉,《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第4期,頁46,上海古籍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