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兆华导表演艺术与话剧中国学派冶的探索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PDF

一林兆华导表演艺术与话剧中国学派冶的探索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8年2 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Feb.2018 第34卷摇 第1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34摇 No.1 DOI:10.13216/ ki.upcjess.2018.01.0012 林一兆华导表演艺术与话剧“中国学派冶的 探索发展 张摇 赟 (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早在建国初期,焦菊隐先生就提出建构话剧“中国学派冶的艺术理想,即将东方戏曲 美学与西方戏剧的表现方法相互结合的创作原则,并在《茶馆》等经典戏剧中践行。 新时期后 林兆华继续了对“中国学派冶话剧理想的探索,他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吸取传统戏曲表现的自 由、时空的无限和表演的自由等特点,同时在对文学剧本的超越、演出空间的组织结构及新型观 演关系的确立、演员形体的可塑性与象征、宏观“面具冶的创造等方面表现出现代品格,在继承 发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同时,求新求变,实现“一戏一格冶,使话剧“中国学派冶进一步发 展完善,构建了中国当代话剧令人神往的景观。 关键词:焦菊隐;林兆华;导表演艺术;安托南·阿尔托;中国学派 中图分类号:J801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3鄄5595(2018)01鄄0073鄄06 摇 摇 话剧,作为舶来品,是“五四冶时期从西方引进 曲———的精髓发扬光大,同时它又不是固步自封的, 的,到今天已有近百年历史。 在这百年间,建立中国 有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和开放胸襟,焦菊隐先生在 话剧自己的民族形式、摆脱对西方话剧的生硬借鉴, 实践中将之概括为“把东方戏曲美学和西方戏剧的 始终是几代戏剧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 表现方法相互结合冶。 然而由于特殊历史时代的原 的1950—1960年代,焦菊隐等老一代戏剧家在中国 因,“文革冶中含冤去世的焦菊隐并没有机会将他的 话剧民族化的理论探索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并没有 话剧理想充分实践,而他所提出的“中国学派冶理论 被当时盛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所禁锢,在荆 主张虽初步成型,但仍需完善和发展。 林兆华,无论 棘中探索、实践,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焦菊隐导演与 他本人愿不愿意接受,事实上,无论从北京人艺戏剧 剧作家“郭、老、曹冶(郭沫若、老舍、曹禺)合作的《虎 传统的传承的角度着眼,还是从当代中国话剧的发 符》《蔡文姬》《茶馆》《龙须沟》《胆剑篇》等当代经 展衍变的历史来看,完善和发展“中国学派冶这一重 典名剧,不但成为新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座丰碑,也 任早已落到以他为代表的后来者们的身上。 而林兆 是中国当代话剧的伟大起点,更奠定了中国话剧在 华显然是一位自觉的继承者,这位已在话剧舞台上 淤 活跃了四十年的戏剧人以他丰厚的艺术实践和鲜明 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而这些作品中所体 现的话剧风格和导表演艺术理念,就包含在焦菊隐 的理论诉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中国学派冶的建 所提出的创建话剧的“中国学派冶这一掷地有声的 构。 在焦菊隐先生的艺术精神引导下,林兆华的艺 艺术宣言中。 “中国学派冶,首先意味着中国话剧应 术实践,融入了更多个性化的艺术追求、对新的时代 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戏 精神的挖掘以及人性和哲理的追问,求新求变,又浸 收稿日期:2017鄄05鄄19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5601);辽宁省教育厅一般课题(WYB201602) 作者简介:张摇 赟(197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