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法到道法———法家道德的内在融通-云南大学学报.PDF

从礼法到道法———法家道德的内在融通-云南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研究                               从礼法到道法———法家道德的内在融通 许建良 [东南大学,南京 210096] 关键词:礼;法;法礼;礼法;道法 摘 要:先秦法家思想是适应时代的产物,选择法度、法理来作为整治社会的利器,既是法家思 想家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法不是法家的创造,是中国文化的既有因子,法家思想中的法,是法 家整合摄取历史、时代其他文化因子和营养后的产物,包含着思想融通的特点;融通是从礼法到道法 的向度,在具体的演绎过程中,荀子由法礼到礼法的强调,到最后对道法的热衷,对法家由道而法倾 向的最终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09)06-0022-10   对法家的认识,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争 也可得到证明。 议。有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 ① 家,而只有 “刑家”;有学者采用 “道法 一 家”的概念,以区别于道家和法家,显然 [1](P68~84) 这是对法家精细分类的结果。 客观的 先秦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 事实是,作为一种学术现象,法家的存在 代,可以说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是客观而毋庸置疑的事实。从外在的方面 道、儒、墨、名、法等都是这个芬芳争艳园 来看,法家思想是适合时代而生的产物; 地中的成员。学派间虽然推重和强调的均有 从内在的维度来看,法度的运思是中国历 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大家都立 史文化思想合规则的自然提炼和发展的结 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出于救世的动机,只是 果。换言之,法度不是从天而降的神仙, 选取的整治社会的具体措施相异罢了。法家 而是中国思想史长河里的一个时代样态, 思想的出现,虽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法 法家思想家只是在立足于时代的客观情势 度本身就是在兼容其他文化因子的基础上产 下,在思想文化的制御择选实践过程中,及 生并不断完善的,并不是对其他思想因子的 时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重新提炼和演绎了 绝对排除,下面的资料将是对此的佐证。 中国原有的思想因子,活化并形成了新的思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 想样式———法度。在这个前提下,法家思想 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 里所包含的融通性是显而易见的,其道德思 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 想也不例外,这在礼法→道法的形下样态里 收稿日期:2009-02-24 作者简介:许建良,男,东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本论文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家道德资源研究” (项目号:08BZX060)、江苏省教育 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 “法家道德哲学的现代诠释”(项目号:07SJD720020)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① 李泽厚持这种观点,显然这是基于西方学理而得出的结论,值得商榷。 ·22· 中国哲学研究                从礼法到道法———法家道德的内在融通 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故仁者, 1“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 对法家而言,因时制宜非常重要,“前世不 以立节行,亦所以成华伪;礼者,所以行 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 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