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语言学史二教材编辑.ppt
《字汇》《正字通》 《康熙字典》的前身 《字汇》:明·梅膺祚 部首合并(214部) 检字法创新 (“以字画多寡循序列之” ) (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之字典 ) 第三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第十一、二节 清代《说文》研究 “说文”四大家 清代《说文》研究的成就主要有 : 1)恢复许书原貌。 严可均(《说文校议》)、钮树玉(《说文考异》)、段玉裁 2)发明许书义例。 段玉裁、王筠(《说文释例》) 3)对《说文》字义进行疏证。 段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最大优点是材料丰富)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补懋堂所未备” ;是一部专门探讨《说文》体例和文字学规律的著作 段注对《说文》字义的疏证: 注意区别本义、引申义,说明词的多义性。 注意辨析同义词。 析言、浑言(统言、泛言) 注意到词义的变迁。 段玉裁的经验:“以经注许”,“以郑注许”,“以许注许” “缀学之家,几于户置一册 ” 《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 段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呂靜《韻集》、夏侯詠《韻略》、陽休之《韻略》、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顏外史、蕭國子多所決定。魏著作謂法言曰:“向來論難,疑處悉盡,何為不隨口記之!我輩數人,定則定矣。”法言即燭下握筆,略記綱紀。 後博問英辯,殆得精華。於是更涉餘學,兼從薄宦,十數年間,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訓諸子弟,凡有文藻,即須明聲韻。屏居山野,交遊阻絕,疑惑之所,質問無從。……遂取諸家音韻,古今字書,以前所記者,定之為《切韻》五卷。剖析毫釐,分別黍累。 ……于時歲次辛酉,大隋仁壽元年也。 从《切韵·序》可知: 编写过程 编写目的 编写原则 《切韵》的内容和体例 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共分韵部193个(一说195)。 注释简略,先释义,后出反切 ,如: 混:流,一曰混沌,阴阳未分。胡本反。 鲧:禹父。古本反。 《切韵》的音系问题 《切韵》所代表的音系不是一时一地的方言音系。 《切韵》音系虽不是一时一地的音系,但也不是各地方言和古今语音的随意拼凑混合。 《切韵》的音系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共同语读书音系统。 《切韵》的地位和影响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序》:“时俗共重,以为典规。” 《唐韵》 唐开元年间,孙愐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成书之后至《广韵》之前影响颇大(范镇《东齐记事》:“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 )。原书已佚失。 《广韵》 五卷;按四声分卷;206韵 编写体例: 先列出韵目,然后按韵部收字,把同音字放在一起,把同韵不同声母的字用“○”隔开。每个字下边有注释,有反切,有同音字的统计数字。 第一部官修韵书;音韵学研究的中心 韵书中对每一个韵部都取一个字作为该韵部的名称,这就叫做韵目。 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大类。 《集韵》 在《广韵》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对《广韵》有所改进。 全书共十卷:平声四卷,上、去、入各分两卷;收字比《广韵》增加了一倍多(“务求该广”);仍分206韵。 对《广韵》反切有所改进(照顾了宋代语音) 《五音集韵》 金·韩道昭 全书共十五卷,收字以《广韵》、《集韵》为蓝本,但在韵部和体例上都有所改革,且收字更多、注也比较详细。 革新:韵部归并(206→160) 编排体例(按韵排列 →按声类排列) 平水韵 王文郁 《平水新刊韵略》 (1229年) 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年) 分106韵 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 ,影响非常大。 《切韵》音系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它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 《中原音韵》系韵书 《中原音韵》 《洪武正韵》 《韵略易通》 《韵略汇通》 《中原音韵》 元·周德清 编写目的: “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余尝于天下都会之所,闻人间通济之言。世之泥古非今,不达时变者众。呼吸之间,动引《广韵》为证,宁甘受鴂舌之诮而不悔。亦不思混一日久,四海同音,上自缙绅讲论治道,及国语翻译,国学教授言语,下致讼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 (《中原音韵·自序》) 内容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