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概论(全)教材编辑.ppt
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佛教处于原始阶段,教 内团结,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一致。后 来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发展阶段,至 十三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侵入和密教自身的粗浅, 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灭了。 传入我国内地的为大乘佛教,传入西藏的是密教, 称藏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说法不一。一般以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国的使节伊存向博 十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中国最早的确 切文献记载。佛教最早在上层社会传播。汉明帝夜梦 天降金人,遂遣使西域,抄回佛经42章,名《四十二 章经》,延请西僧到洛阳,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 —白马寺。 东晋南北朝时,佛教进入高速发展期。佛教在这 一时期的中国化进程加快,从而增强了生存能力,动 荡的局势又给佛教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是统治 者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佛教迅猛发展。其主要体现在 朝廷扶持,寺庙广建,僧尼巨增,高僧辈出等方面。 南北朝时都有皇帝倡导信佛。如后赵石勒请西僧佛图 澄、后秦姚兴请西僧鸠摩什,梁武帝萧衍还狂热信佛 ,不仅著书立说,阐释经律,而且还四次舍身同泰寺 。北朝北齐时僧尼竟达400万人之多,寺院200万所, 是见于中国古代史记载的最高僧尼数。 隋唐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鼎盛期。隋朝二帝致力 于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炀帝自称“菩萨弟子”,自度僧人 1620个。唐朝国力强盛,三教并重,利用国家财力、 物力、人力进行译经、求法、建寺等活动,不仅使汉 地佛教极盛一时,而且推动了佛教向朝鲜、日本、越 南的传播。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有寺院数千所, 僧尼50余万,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当时高僧辈出,派 别林立。当时汉地佛教出现了八大宗派(天台宗、三 论宗、律宗、净土宗、密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 。这八宗的兴盛正是中国佛教极盛的体现。其中,禅 宗是中国僧人独创、中土产生的佛教宗派。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1.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很早就有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孟子·滕文公》:“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远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并相当重视寓教于乐,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三代之前的传说时代,就已经有了教育的起源。如《尚书·舜典》载,虞时设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命夔典乐。 2. 商周时期; 3. 两汉时期(学制及选士制度);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制及选士制度); 5. 隋唐宋元明清(学制、选士制度及书院;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和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分科考试形式选择人才的一种选士选官制度。它自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设立“进士科”始,至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止,前后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隋代为科举制的初创期,唐宋渐趋成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逐渐僵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桎梏。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官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教育封建制度的延续影响深远。 对教育而言,大力促进了封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它为寒门庶士创造了学优从政的条件和可能,为他们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和个人价值、参与政治参与社会提供了机会,由此深刻影响到 士人的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士人的性格,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 对政治而言,官员的选拔、任用、升迁,均服或从属于科举,选择人才与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起来。它使文官在政府行政结构中职能得以加强,造就了具有文官特色的官僚阶层。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封建政治的革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效地抑制腐败因素的滋长,极大地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了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有力地维持封建大一统政权的巩固,令家天下的封建制长期延续。 并且,科举考试以儒经为主要内容,亦有利于儒家文化的薪火相传。 在这些方面,科举制有其正负面的影响。科举制作为 一种选士选官制度,它受制于封建官方的教育思想与统治 思想。它不可能根除封建政体的弊端,相反亦有可能养成 新的食利阶层,由此加强民众的负担和社会发展的凝重性 。它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变成科举的附庸,不利于教育 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就考试而言,它偏重经籍文辞,忽 略德行才能,把受教育与仕进、利禄直接挂钩,知识分子 思想的自由发展受到极大束缚,由此加强了对士子思想的 牢笼与禁锢。同时,考试合格者不乏思想僵化、无真才实 学的庸才和利禄之辈。 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1. 综合观(大教育观); 2. 辩证观(对立统一观); 3. 内在观。 三、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1. 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1.医院廉洁党课讲稿(精选).pdf VIP
- 专题07 修辞与仿写(讲义) 五升六语文暑假衔接(统编版).docx VIP
- 2025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参考答案.docx
- GB/T 34531-2017 液化二甲醚钢瓶定期检验与评定.pdf VIP
- 创维电视机说明书_图文.pdf VIP
- 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模板.docx VIP
- 危险化学品企业“5.12 应急准备与响应”解读与应用指南(2025A1)(可编辑!).docx VIP
- 佳能 5D3 _ 5d mark iii-中文手册.pdf VIP
- 胶体与界面化学7重点.ppt VIP
- 【新教材】北师大版(202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乘除法的应用(二) 教案(表格式).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