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四节噎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

课件:第四节噎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第四节噎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ppt

第 四 节 噎 膈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概 述 一、定义: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 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噎即 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 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 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 以噎膈并称。 二、文献摘要 (一)病因病机 1.膈之病名,首见于《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膈。” 2.《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 病也。” 明确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 精神因素对本病 的影响甚大。 3.隋·巢元方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 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又明确指出噎膈的病机 为“脘管窄隘。”这些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原则 朱丹溪在《脉因证治·噎膈》中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 的治疗大法。 三、范围 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食道癌、贲门癌、 贲门痉挛、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道炎、 食道狭窄、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 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 因 1.饮食不节 2.七情内伤 3、久病年老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湿聚为痰 七情内伤 气失调达 气滞血瘀 气郁化火 久病年老 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肾阳不足不能温煦 气滞、痰阻、血瘀 食管狭窄、胃失通降、津液干涸 噎嗝 二、病机 三、病因病机小结 1、噎膈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理总属气、痰、瘀 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 。 2、病位在食道,属胃所主。 3、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 4、病性:本虚标实。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2.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3.病人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相同点: 两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状。 病机: 噎膈多系阴虚有热 反胃多属阳虚有寒 症状特点:噎膈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旋 食旋吐,或徐徐吐出; 反胃主要表现为食尚能人,但经久复出,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噎膈与反胃 相同点:两者皆可有食人即吐的症状 病机:噎嗝为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多为肝郁而致 症状特点:噎膈系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吞咽困难。 梅核气则系气逆痰阻于咽喉,为无形之气, 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的症状。 2、噎膈与梅核气 三、相关检查 1、胃镜检查,直视下观察食道、贲门、胃体的情况,以了解有 无肿瘤及炎症、溃疡、狭窄等,若有肿瘤可进行组织活检。 2、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食管的蠕动情况、管壁 舒张度、食管黏膜改变、充盈缺损及梗阻程度等。 3、cT检查,可了解全食管壁的结构情况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帮 助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本病早期轻症仅有吞咽之时哽噎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 2、病情严重则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人。 3、临床应辨标本主次。标实当辨气结、痰阻、血瘀三者之不同。本虚多责之于阴津枯槁为主,发展至后期可见气虚阳微之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 1、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主; 2、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3、噎膈之病,病机复杂,虚实每多兼夹,当区别主 次兼顾。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 主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 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 兼证:口干咽燥,大便艰涩; 舌脉: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加减。 2.瘀血内结证 主证: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 胸膈疼痛,固着不移; 兼证:肌肤枯燥,形体消瘦; 舌脉: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机概要: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通降失司,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