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转录-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docVIP

简体转录-生物多樣性保育概念的形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多样性保育概念的形成 金恒镳 正體原文 HYPERLINK .tw/eec/eeq/38/eeq38-02.doc .tw/eec/eeq/38/eeq38-02.doc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廿世纪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环境大问题(许多科学家称之为大灾变)。此问题无疑将会持续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大环境议程内,倍受全球各国的重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直接灭亡许多有利用价值的物种,以及间接破坏各物种间的繁密关联性所导致。更严重及影响更深远的是生物栖境的破坏,甚至完全灭亡它们生活的栖境。就长远的愿景而言,人类促使「全球环境变迁」(如地球暖化、臭氧洞产生、酸沉降、各种方式的污染,漠境化及地被植物的破坏)发生的结果,亦会产生难以挽回的生物多样性大规模的丧失现象。本文是回顾生物多样性保育概念的形成,作为人类反省过去使用生物资源方式应有的警惕,了解与我们共存的其它生命间之关系多么浅薄,但是破坏规模与速度多么快速。 一、多样性的概念 人类认知这个宇宙的自然物理组件(physical elements)与生命多样性现象与过程有多样性的特质,而此特质是人类生存与延续上必需要去适应,去改变及去利用的基础。物理组件包括任何实质之无生命,例如银河内的众星、云、地景(山与河,海与陆)及其各种组成地景的组件、水文与气象。物理现象则包括地球物理的动态,如电与雷,火山与冰山作用,光、热与电,板块活动与造山等。人类对地球上其它生命及其生态现象的感受起初是很直接的,多与利用各层次的生命有关。生命层次多限于肉眼无法观察的微小生物(如细菌到蜱等)到大型动物(如象与鲸等),并不包括如今认为亦属生命的生态系,地景系统,甚至整个地球亦可视为一个超级生命体(Lovelock 1987)。人类早就知道地球上有多样性的生物,而同类(科、属、种)生物的结构与外型有极大的差异。人类对这些差异加以选择性地利用。人类很早就惊讶于物种多样性的巨大,而且不断地记录与描述其差异性,不断赋予名字,尤其是与人类的生存(生命与财富)相关的物种多样性,更加特别留意。目前世界有记录的物种将近140万种 (Wilson 1984), 但是若干研究的推算,认为全球的物种可能有三千万(Erwin 1983)。 人类自「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的社会结构与生存方式,很可能是对若干物种生物学的了解的结果,尤其是用做作物与家畜物种方面的了解,必有突破性的发展,然而,真正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到今天为止还是相当地有限量的。因此,人类所依赖的「野」生植物与动物的物种还是很多。例如Harlan(1992)指出,非洲人直接利用的野生植物有1400种以上,其利用植物的部分的物种包括禾草种籽类(约60种),豆类(约50种),根与块茎类(约90种),油脂种子类(约60种),果实与坚果类(>2500种),菜蔬与香料类(>600种),总计(>1400种)。此外,有更多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种,不但尚未发现而且可能有消失之虞。 其实中国自古便已充分利用植物作为食物、医药、织品及其它用途之来源的记录。例如《山海经》(春秋战国时代,大约在770-220 BC)内记载的药用植物有150种,动物有270种,还有矿物64种。汉朝(约32 BC)的《神农本草经》内的药用植物有239种,动物65种与矿物43种,总计347种。十六世末明朝的李时珍(1590)的《本草纲目》内记载1896种植物,加上其后增补部分,共有2600多种。十九世纪中叶的吴其浚(1848)的《植物名实图考》内计载1714种。邻近的日本岩崎常正(1828)《本草图谱》中计载了约2000种植物,这些多样性的物种认识与概念,早已深植人类的心中了。不过数千年来,人类对于药用植物几乎多是看重物种的多样性,对植物基因的多样性并不了解,如果有的话,也仅止于中国人「道地药材」的药效成分概念,所以多样性的概念仅限于物种多样性而已,未发展到更广泛的基因与生态系多样性概念。 西方地区对植物种类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性描述,可推溯自亚理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与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as,公元前370-287)两人的贡献。他们均为柏拉图的学生(Baker 1970)。一般认为在公元前第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理斯多德的手稿内有大量植物与动物的描述但也大部分都已佚遗了。西方国家对植物及药用植物较有系统的记载为希腊医生迪奥斯科理斯(Pedanius Dioscorides)。他于公元前七十七年撰写的《药物论》(De Materia Medica),详细记录了约六百种植物 (Harshberger, 1896)或五百种药用植物(Baker 1970),详细描述其息栖环境,可食性或毒性,并记载某种植物的使用药方。林奈(Carolus Linnaeus, 1707-1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