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环境意象的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方法探讨
谭乐乐,孟素春,吴雄
摘要:城市风景类景区兼有城市公园绿地和景区双重属性,规划应同时兼顾两者的异同点,在基于景区保
护的基础上,同时落实游客和市民对景区发展的双重认知和诉求。本文创新性地将凯文·林奇的城市环境
意象五要素应用于景区的认知,借助空间要素分析及社会学调研方法,深入调查城市风景类景区实际案例
的环境意象,并结合景区规划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实践,重点剖析景区规划设计的空间环境意象要
素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 )的构成及有机联系 。此外,本文从提高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
设计成果的合理性和人性化角度出发,探索一套基于景区环境意象认知,可融合市民和游客对景区直观的
感受和诉求,更符合社会导向和人本导向的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意象,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意象元素,法相岩景区,公众参与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一定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
优美且具有一定规模、范围可供人观赏、休息或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活动的区域。城市风景
类风景名胜区是一种特殊的风景名胜区,具体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兼有城市公园绿地日常休
闲、娱乐功能的风景名胜区,其部分区域可能属于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设计过程中既需要保
护景区内的自然、人文资源,由需要考虑周边市民的日常活动娱乐需求。但在实际案例研究
中,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主要区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1、城市建设侵蚀景区边界,导致
景区用地面积减少;2、风景区内部居民社会用地发展迅速;3、景区内部环境质量易受城市
环境影响且多为负面影响。这些问题足以反映景区外部环境以及使用人群对景区可持续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需要妥善处理使用人群活动需
求与景区资源保护的矛盾。
当前,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献较少,主要集中在生态和人文两方面,研究
对象多为山岳类、湖泊类等自然类风景名胜区;而针对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方法以
及研究案例较少,更少有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的研究案例。本文结合典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
胜区案例,借助空间要素分析和社会学调研,以武冈市法相岩景区为例,借助凯文林奇的城
市环境意象理论研究,深入剖析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意象因素,得出一套基于环境
意象的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方法。
1 规划区概况
1.1 景区概况
法相岩景区位于武冈市区东
南部,是武冈古城-云山省级风景
名胜区景区的一部分,面积 11.51
公顷。如图1,景区分为东西两部
分:东片区为中山堂;西片区以
法相岩山体为主体,主要包括法
相洞天、法相岩摩崖石刻、石林、
八角亭、李明灏将军故居等景。
法相岩景区开发较早,内部
道路系统相对较完善;山体游步
道彼此蜿蜒曲折、纵横交错,主
要为石阶、石板路和水泥路,一
般宽为0.8~1.2米,基本形成从
景区入口—八角亭—石林—烈士 图1 景区现状分析图
纪念碑等景点的游览步行道以及一条从太保洞口进山顶洞口出的地下溶洞游览步行道。
1.2 主要使用人群
法相岩景区作为城市的公共绿地,南侧和西侧紧邻居民区,东侧紧邻武冈市二中。日常
生活中,景区成为周边市民和师生游玩的绝佳场所,也吸引大量外来游客前来观赏;基于现
状调研和分析,本文将市民、师生以及游客作为调研对象。
2 不同视角的景区环境意象调研分析
环境意象是 “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之间的一个双向过程”,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
察者借助自身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基于景
区环境意象认知的景区规划设计,以“人”对景区的印象和感知作为根本出发点,旨在保护
的基础上,研究市民和游客真实需求与规划设计的有效匹配,从而实现城市风景类景区规划
的合理性,更体现其公园属性。
调研中,项目组15人分成5组,分地块进行问卷调查和指导环境意象图的绘制,最终
完成72份有效调研问卷和22份有效景区环境意象图。对比发现,由于视角的不一样,不同
使用人群对景区意象认知存在明显的差异。
2.1 市民意象调查典型案例分析
调研发现,市民在景区内的日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他们对景区
的环境意象更多地表达为一种日常活动的概念,而并非整体感观的区域印象,大部分受访者
能够清晰绘出每天在景区内经过的活动路线以及相应的活动场所。通过景区环境意象调查并
结合一对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012.超越“等级化”:论“网络化”布局模式.pdf
- 010.面向“一都一城一中心”战略的总体文化框架设计——以《苏州总体规划2035》为例.pdf
- 009.减量背景下超大城市郊区总规的瓶颈与突破.pdf
- 008.总规层面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空间格局营造上的表达初探——以哈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pdf
- 007.城镇密集地区战略空间识别与重构.pdf
- 006.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一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pdf
- 005.基于协同治理原则的海南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探讨.pdf
- 004.全域空间现状一张图的构建与运用研究 ——厦门总体规划改革的实践与思考.pdf
- 003.从“两图合一”到“多规合一” ——北京市空间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pdf
- 001.多维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的初探.pdf
- 033.基于PSPL法的城市滨湖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东湖绿道“湖中道”为例.docx.pdf
- 032.城市中心公园价值体系要点梳理及使用——以温州市白鹿洲公园为例.pdf
- 031.基于GIS分析的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及分区引导 ——以湖南南山国家公园为例.pdf
- 030.“城市双修”理念下的都市型绿道特色研究 ——以襄阳市樊城老城区环城绿道规划为例.pdf
- 029.景观里的治愈系——疗养花园设计初探.pdf
- 026.基于生态功能评价的绿道规划研究.pdf
- 024.关于旅游用地规划管控的若干思考——以庐山市总体规划为例.pdf
- 023.以山水、人文、生活为主线的城市绿道规划研究——以湖北宣恩县绿道规划为例.pdf
- 022.亡羊补牢,再现博山区曲径抱幽山之芳华——以博山区水系专项规划为例.pdf
- 021.深圳城市公园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研究.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