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排灣族三地門鄉地磨兒(Timor)部落
須文宏整理
排灣族(Payuan,書寫系統制定前慣以Paiwan拼寫),『排灣』(paywan)指的是祖先發祥的靈地,位於大武山的高處。而目前的族人已經移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三地門鄉,南達屏東縣恆春鎮,東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包括屏東縣、台東縣境內,全族人口為99,598人,為台灣第二大原住民族,擁有台灣原住民特有的頭目、貴族、勇士、平民的階級制度,並以巫術及工藝文化出名。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由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
現行之行政區劃分中,排灣族居住地區包含11個鄉,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和台東縣太麻里鄉、大武鄉、達仁鄉、金峰鄉。排灣族人口主要集中於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
依照傳統分區則分為兩大族,拉瓦爾亞族 (Raval)和布曹爾亞族 (Vuculj),根據居住區域和文化表現的異同,排灣族又再細分成北排灣、中排灣、南排灣和東排灣。
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Raval)群主要居住在屏東三地門鄉境內,是排灣族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北排灣的文化受魯凱族很大的影響,例如配戴百合花、長嗣繼承制度。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
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視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區。
南排灣的牡丹鄉境內是清朝時代,日本人入侵台灣而引發的『牡丹社事件』發生地。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Pakarokaro)泛指居住在現今台東地區的排灣族,包括達仁鄉、大武鄉、金峰鄉和太麻里鄉境內都有排灣族人的足跡。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而地磨兒部落是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Raval)群。
地磨兒部落與三地門鄉
地磨兒是排灣族語『三地門』的發音,意思是太陽下的子民。本部落行政上隸屬於屏東三地門鄉三地村(Timur),是該鄉的主要行政、經濟中心。
三地門鄉是屏東縣最大的山地鄉,也是屏東縣八個山地鄉最北端之鄉。三地門的稱呼從日據時代開始,顧名思義即「三地之門」,三地門地處屏東東北靠山隘寮溪畔,三地意指水門、三地、北葉三個排灣族村落聚居地;隘寮溪於此處從山巒中蜿蜓而出,村落更以排灣族獨特石板屋、木雕、民情風俗著稱。許多藝術工作者在此製作傳統工藝品,如琉璃珠、傳統服飾上的印染刺繡、陶壺、木雕、石雕…等。
三地門原本隸屬於高雄縣屏東區署,光復後行政地區重編時改稱為三地鄉,並且改由屏東縣管轄,直到一九九二年八月更名為三地門鄉。排灣語稱此地為「音斯笛摩兒」,意指霧台、三地門、瑪家三處山地鄉共同的進出門戶。不過早在清朝時期,漢人北移開墾階段,也曾有過「山豬毛」之稱呼。
17世紀前,先祖從大武山遷徙到大母母山下,建立達瓦蘭社(今大社)原始部落。其後,再分支為山豬毛、達來伊(今達來)、突庫汶(德文)、沙卡蘭(口社)、發魯路(馬兒)等村社,全盛時期,地盤披覆屏東平原鹽埔、高樹等部份地區。現今全鄉人口約七千人,除了青葉村居民原係霧台鄉大武村魯凱族人( Rukai ),日據時代(民國29年)遷移至三地門鄉,成為三地門鄉內唯一少數魯凱族人居住;此外,九成以上是排灣族人。
在社會階級制度上,本鄉各部落均呈現出貴族、平民的階級劃分。貴族又區分為核心貴族與支系貴族二級。支系分至第三層後,即降為平民。貴族擁有土地之所有權,且享有水源、山林、狩獵等稅收特權。平民則以農耕及狩獵所得向貴族納稅。整個部落之政治領導是由核心貴族 ( 即頭目 ) 擔任,若需要召開部落中的高層會議,則由大頭目邀集各社小頭目召開。
參考資料
屏東縣三地門鄉原住民人文探討,張殷綺。屏北高中。.tw/works/essay/2008/03/2008033117511876.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