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与声乐美学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与声乐美学探究 中国古代歌唱理论与声乐美学探究 张巧风 (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河北邢台054001) 【摘要】在中国古代歌唱理论著述中,蕴藏着丰富的声乐美学思想。它对声 乐美学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逐见其系统性、概括性的发展,已成为 指导我国民族歌唱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文中从三个方面探索叙述了中国古代唱 论中对歌唱艺术的审美;歌唱艺术的技巧运用;歌唱艺术与歌曲情感的表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歌唱理论;声乐美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 (2009) 03-0027-0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灿然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音乐论著中,有关 歌唱理论的著述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宋、元之后,声乐论著H多,内容十分丰富。 除歌唱技巧的论述外,其涉及歌唱艺术的审美规律、准则,声与情的关系,字与 腔的关系,歌唱道德,歌者声型以及歌唱教法和学曲者的资质选项等诸方面,蕴 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成为指导我岡民族歌唱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古代唱论中对歌唱艺术的审美 古代歌唱理论形成于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史料最早见于汉代刘德等 所著《乐记middot;师乙篇》[1]中。元代前,未见有唱论专著,少量散见于各 个音乐论著中的有关歌唱的论述,却言简意赅,点论出声乐审美之精要。自元代 燕南芝庵《唱论》[2】出现后,随着歌唱理论的发展,有关声乐美学的论述愈加 详细而系统化,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愈加显著。对我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脉络的探 究,弄清其传承的关系,审定其历史价值,对我国民族声乐美学体系的确立和歌 唱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唱论汇总,对歌唱艺术审美规律、审美准则的认识,多集中于发声腔木 身及整体效果的要求上。古人对歌者声腔的要求,总以清纯、洪亮为美,这在诸 多对歌唱效果的描绘中可见一般。如“余音绕梁里,三日不绝”、“可致遏云响谷 之秒” “声震木林” “歌声一喝,行云不流”等等。这些对歌声的形容之词,反映 了人们对歌唱的一般审美意念。而歌唱家、学者则从专业角度,对歌唱艺术的自 身规律进行研宄,提出许多具有美学意义的准则、方法,并呈现出由表及里,由 浅入深的传承、发展关系。 《乐记middot;师乙篇》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静止如槁木, 居中矩,句中钩”寥寥数语已经道出对声腔审美的基本要求。即从整体上要求声 腔接连不断,平滑圆润如一串珍珠,又具冇提出向上要昂扬冇力,向下要沉着厚 重,转折要干净利索,停止要稳如枯树,一字一腔均须循规蹈矩的审美要求。这 段论述是在先秦歌唱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声腔审美准则。理论 精辟、简明扼要,称为我过古代唱论的基石。 宋middot;沈括《梦溪笔谈》[3]中,在论及歌唱吋曰:“古之擅歌者有语……, 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 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文中字皆轻圆,悉融声中的融字法,又解释了令转 换处无磊块的“擅过度”说,强调声腔贯通之美,是对“累累乎端贯珠”说的具 体继承与发展。其后,元、燕南芝庵《唱论》有云:“有字多声少,有声多字少, 所谓一芈骊珠也”,清朝刘熙载《艺概》中曰:“累累乎端如贯珠,歌法以之,盖 取分明而联络也。”皆以“如贯珠”之说。并进而提出“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声要圆,腔要满”,“生曲贵虚心玩味,如长腔要圆活流动,不可太长,短腔要 简径找绝,不可太短。至如过腔接字,乃关锁之地,有迟速不同,要稳重严肃, 如见大宾状。”等。这些论述与“如贯珠”说一脉相承,而将声腔审美、行腔要 领等更加丰富而具体化。可知古人对声腔审美除“洪亮、清纯”的一般观念外, 将行腔连贯、过腔圆熟、接字五磊块,以及长短、强弱得宜等,视为具体的审美 准则。 清明吋期,在歌唱审美中,开始缜密地注意到声腔的艺术处理问题,提出“顿挫 得款”,对声腔的顿挫抑扬、刚柔起伏等提出具体要求。清middot;徐大椿《乐 府俾声middot;顿挫》[4]篇闩:“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平?出,隔 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 此其决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神理自出……此曲之所重要”此论之顿挫, 即指的根据曲情要求而在声腔上所做的抑扬起伏的艺术处理,使人能闻苏声而见 其人,并能尽和曲情,形神毕出。将顿挫之法视为:“唱曲之妙”,可见其对歌曲 艺术处理的重视。此外还指出,顿挫之法不仅为曲情之所重,而II使“正唱之人 因之歇气、取声,亦于唱曲之声,大有补益”。否则,“一味直呼,全无节奏,不 特曲情尽失,且令唱者气竭”,从技巧上进一步阐述了 “顿挫”之法的意义。 清middot;王德辉、徐元澄在《顾误录middot;度曲十病》[5]中说:“字到口中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