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英文)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学分
3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授课对象
高年级本科生
先修课程要求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物理化学等课程
任课
教师
信息
姓名
常化振
职称
副教授
办公时间及地点:工作日8:00-17:00,环境学院
办公电话、邮箱地址:无,chz@ruc.edu.cn
助教
信息
姓名
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邮箱地址
课程
教学
目标
本课程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其它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
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讨论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各种控制方法的过程分析及典型控制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其它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考核
方式
平时考核(包括实验)(60 %)
考核类型
课堂表现及作业
课程实验
课程报告
占总考核比例( %)
20
20
20
期末考核(40 %)
闭卷考试
学习
要求
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其发生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综合防治措施;
掌握有关除尘技术的基本理论,具有选用除尘设备、设计除尘系统的能力;
掌握气态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能进行一般气态污染物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典型设备的工艺计算;
了解大气扩散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估算大气污染物浓度和烟囱高度。
注1:平时考核( %)=课程作业( %)+研讨交流( %)+期中考核( %);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教学周
章节名称
讲授内容及掌握程度
研究型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
学习时间(小时)
第1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形成机理
第一章:
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第二章:
燃料的性质
燃料燃烧过程
第2周
第二章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形成机理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形成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
课程作业
2
第3周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1. 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2. 大气的热力过程
3. 大气的运动和风
第4周
第四章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1.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2. 高斯扩散模式
3.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4. 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5. 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6. 烟囱高度的设计
课程作业
2
第5周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 粉尘的物理性质
3. 净化装置的性能
4. 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第6周
第六章 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
1. 机械式除尘器
2. 电除尘器
第7周
第六章 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
3. 湿式除尘器
4. 过滤式除尘器
5.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课程作业
2
第8周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1.吸收法
2.吸附法
3.催化法
文献综述
2
第9周
第八章 硫氧化物污染控制
1.硫循环和硫排放
2.燃烧前和燃烧中脱硫技术与工艺
3.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4. 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综合评价
5. 中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政策
课程作业
2
第10周
第九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1. 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
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3.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4.烟气脱硝技术
课程作业
2
第11周
第十章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控制
1.蒸气压及蒸发;
2.VOCs污染预防;
3.VOCs污染控制方法和工艺
课程作业
2
第12周
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1.城市交通趋势与机动车污染状况;
2.内燃机污染物形成机理;
3.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评;价;
4.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综合规划
第13周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
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
第14周
课程教学实验
第15周
课程教学实验
第16周
习题及讨论课
习题答疑及课程研讨交流
第17周
课程考试
注:1. 掌握程度指学生应掌握教师讲授内容的程度,分为“熟练掌握、熟悉、了解”等;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主编,《大气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规模隧道群危险源辨识分析-路基工程.PDF
- 复旦微载波模块生产测试方法1软硬件需求.PDF
- 复杂边界条件下崩落矿岩流动特性-中南大学学报.PDF
- 复眼和火焰C如何确定机器人的射球角度和防守角度指引针.PPT
-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中国气象学会.DOC
- 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云南大学学报.PDF
- 夏季极区中层顶光化诱发重力波不稳定研究ViewTableofContents.PDF
- 夏季北极密集冰区范围确定及其时空变化研究-海洋学报.PDF
-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南半球环流的联系*.PDF
- 夏季贝加尔湖阻塞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沙漠与绿洲气象.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