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苏格拉底的德性与人性之学管窥-西昌学院学报.PDF

孟子与苏格拉底的德性与人性之学管窥-西昌学院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09.01.024 第21卷第1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1,NO.1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2009年3月 JournalofXichang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Mar.,2009 孟子与苏格拉底的德性与人性之学管窥 罗曼予,秦 楚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孟子和苏格拉底关于德性与人性的思想有其差异更有其共同之处:孟子主张人性皆善,他的“性善论”与苏格拉 底的人性论相会通。深入研究这些差异与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互补互助、融合贯通的理解。 【关键词】孟子;苏格拉底;人性论;道德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09)01-0082-03 [3] 在东西方伦理学说史上,关于人性与德性的问 犹其有四体也。”也就是说,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 题向来众说纷纭。人性本善这一观点是从德性角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人们先 度对人的本质所做的规定,它源于古时人们对于上 天具有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是人与生俱来的 天本性的信仰。在先秦儒家哲学中,孟子是第一位 良知良能,这也是人们心善的根据。孟子所谓的 对人性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并主张人先天性善的思 “性善”,不仅仅说明了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 想家,他的性善论是从道德的内在性来谈人性,以 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他认 此确立道德的内在根据。古希腊哲学奠定了西方 为,这种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是通过人的心理 哲学人性观的思想基础,作为其时标志性人物的苏 情感显现出来。他还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看 格拉底将人视为理性的存在物,其人性论从人的内 到即将掉进井里的孩子,无论是谁都会为之担忧, 在入手寻找人的根本,认为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在刹那间都会害怕孩子出问题。而这种担心“非所 美德是对善的追求和实现、美德即知识、自知无知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 乃一切真知之始。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除了 [4] 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他还列举了如“孩提之爱 重视差异研究之外也不应忽视研究其共通融会之 敬其亲”等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人性善。关于“人 处。本文通过对孟子和苏格拉底人性论思想的考 性”的本义与本质,孟子对人与动物的区别做了详 察,分析其差异的同时试图找到其会通之处,以此 细的论述,指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他认 来研究中西哲学的互补互助,望能融合贯通。 为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很微小,提出:“人之所以异 [5] 一 对人性本质之思与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二 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有生命、 哲思想之汇同 四体,且有食色,动物也都同有。人有仁义道德,具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观点,提出了人性 有仁义礼智四善端,而动物却没有,这就是人与禽 本善的人性论观点。“性善”之“性”,不是指天生,也 兽的根本区别。所以,人一旦丧失了道德就与动物 不是指生来即有的属性和资质。孟子同告子的辩 没有什么区别了。人之为人在于人具有以仁义为 论首先就在于对“性”的不同看法的争辩上。《孟子· 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