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的儒学如何具有全球意义-TuWeiming杜维明.PDF

地方性知识的儒学如何具有全球意义-TuWeiming杜维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维明:地方性知识的儒学如何具有全球意义 文/李念(文汇-复旦-华东师大联合采访组) 被访谈人:杜维明(Tu Weiming) ,北大人文讲席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国 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和副主席、第24 届世界哲学大会中国组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访谈人:文汇报记者李念,下简称“文汇” 访谈时间:2018 年2 月、5 月,面访 2018 年2 月,除夕的餐桌上,78 岁的思想家杜维明和85 岁的台湾作家、《源氏物语》的 翻译者林文月女士聊当年的中文系,“台大中文系只有7 个学生,其中3 人是自愿学中文 的。”杜维明接话,“东海大学的中文系也是只有7 个学生,老师有10 来个。”两位中文生 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青葱岁月。 1950 年代的台湾,读中文被认为是浪费,进外语系是正道,因为外语系是通向现代 化的有效途径。作家白先勇、陈若曦,评论家余光中、李欧梵皆出自台大外语系。杜维明 应父亲要求进了外语系,不久因为热爱儒学,转入中文系。 1980 年,杜维明从哈佛来到北师大历史系讲学8 月,让知识界重新体认中国文化的 价值,时人评价“对儒学第三期在大陆发展的起步作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85 年,他在北 大讲儒家哲学,这是继1923 年梁漱溟之后第一次重启儒学的研究。此后,他回到香港告 诉业师徐复观:大陆是需要儒学的,即便可能性被认为是微乎其微,但我还是愿意全力以 赴。 而2010 年的孔子诞辰日,从12 年的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卸任后的杜维明,毅然回 国,揭牌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他任创建院长。那年,他刚入古稀,开始了艰难的学术创 业。延续上个世纪在哈佛发起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等论域,2013 年,他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更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由他率队,成功申请第24 届世界哲 学大会落户北大,并提出“学以成人”的大会主题。 “世界哲学大会给儒学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他的心中还有一个宏愿——儒学能为世界 哲学大会提供什么?这是他在全球对话交流中习儒一甲子后的回归初心:一个地方性的知 识能否具有全球意义? 在2 月的加州伯克利山庄、在5 月的嵩阳书院,记者循着这位“学和习”者的思路而 去。 哲学之缘与轨迹 文汇:孔子曾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来描述年少时已对礼感兴趣了。了解您的人都知 道,您在台湾求学,也是14、15 岁偶读《礼记·大学》,萌生了对儒家学说的浓厚兴趣, 接着亲炙于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儒学大家。也因为这些大家在,您弃台大,考入东 海大学,又从主流的外语系转到了较为边缘的中文系。您多次说过,1962 年得到奖学金, 从东海大学去哈佛读硕士和博士时,并没有抱定要去传播儒学之念,而是想去看看是否有 比儒学更吸引您的学说。这种想法后来是否被验证了? 从台湾进入哈佛,我选择了双语思维扩展视域 杜维明:在东海读本科时,我和来自普林斯顿、耶鲁、奥柏林等高校的西方大学生精 英已经有不少交流,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并非一无所有,可以说我们之间是一种分享。到 了哈佛,遇到各种论域,对我很有启发。但我既不盲目接受,也不全盘排斥,而是有批评 地接受。比如,我并不是全用中文写,或者全用英文写,而是用双语写,这样就培养了我 的双语思维,在意识深层做了很多比较工作,因此,这些观点在我脑海里是和平共存而交 融的。 在哈佛,我的视域不断得到扩展。首先,我接触了很多哲学系之外的学科。当时,哈 佛哲学系在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的主持下,变得非常职业化,它只关注五大 方向:逻辑学、认识论、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本体论。有些哲学家是必须、应该接触 的,但和非哲学领域学者的接触激发了我的很多灵感。比如当时的社会学、宗教学、人类 学,这些接触让我增加了现实感,更关注公共领域;更喜欢学科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交 叉;同时,也会让关注问题的角度多元化。比如,马克斯·韦伯就是从经济学进入社会学领 域的。 其次,我是到了哈佛才对中国大陆有所了解和关注,渐渐地我的视野进一步扩大到东 亚文明圈,并由此开始关注轴心文明,也越来越感到“文化中国”这样的论域比单纯的经 济、政治更丰富、更复杂,但它必须要扎根在经济、政治中,并且要高于此。 在哈佛,我遇到不同的学术伙伴、论辩对手,感受到了不同的学养、更高的境界,在 这样的层面上,我不断思考儒学应该如何向前走。 组建UCB 宗教系,持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