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讲 青少年问题 第一节 青少年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特征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第一节 青少年问题的内涵 一、何谓青少年问题 二、不良青少年问题 一、何谓青少年问题 1,范围界定: 社会学:30岁以下; 日常生活:45岁以下; 犯罪学:14—25岁。 2.类型: 不良青少年问题和青少年犯罪问题 二、不良青少年问题 1,不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征 2,不良青少年问题的分类 1,不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征 一是道德法制观念模糊,缺乏判别力 二是错误的人生观和畸形的需要结构 三是好逸恶劳,不愿学习 四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 五是思维的片面性和情感的情绪化 2,不良青少年问题的分类 一是校园越轨 二是青少年性越轨 三是不良青少年团伙 四是网络病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特征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个体身心失衡、政府防控缺位和社会环境失序等因素。当前中国正处于典型的转型社会阶段。传统社会结构快速解体,生活生产群体分化严重,社会人员流动急剧多变,社会环境逐步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人社会”过渡。这种全面加速的社会转型对人们精神和心理,道德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形成巨大冲击,使社会运行在不少层面呈现出严重的失衡和失范现象,大量的社会问题包括犯罪问题由此集中显现。 一、何谓青少年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和特点 一、何谓青少年犯罪 指整个青年和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 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辍学学生和闲散未成年人是青少年犯罪的重点群体。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和特点 1,犯罪类型 2,犯罪特点 1,犯罪类型 一是从属性犯罪 二是团伙性犯罪 三是报复型犯罪 四是冲动型犯罪 五是无知型犯罪 2,犯罪特点 一是初次违法犯罪记录趋于低龄化 二是犯罪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突发性犯罪居多 三是犯罪目标以侵财居多 四是犯罪组织形式团伙化和泛黑社会化 五是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 消费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 知识链接:有关犯罪的理论解释 A,龙勃罗梭的生物遗传论 B,麦克惠特的染色体畸变论 C,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 D,弗洛伊德的反社会人格论 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社会情境变化与 青少年犯罪 二、犯罪原因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社会情境变化与青少年犯罪 一是家庭结构的变迁和青少年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 二是代际隔阂的加剧和同伴群体影响力的增强 三是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另一个权威来源 四是应试教育和学校功能的缩减 五是隐私权、陌生人的世界和社区控制功能的萎缩 六是虚拟世界和非理性的现实观 七是社会道德退化和角色示范榜样的缺乏 八是形成中的青少年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其中促发越轨的因素 二、犯罪原因 1,社会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1,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转型时期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是受社会不良文化环境影响 2,家庭因素 一是父母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错误的影响 二是不健康的家教模式的影响 三是受父母离异的影响 四是留守青少年的情感缺失 3,学校因素 一是教育导向的错误,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二是学校过多地重视文化课,缺乏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三是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导致学生对生理变化以及必要的性知识缺乏了解。 四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升学和就业压力加大,使得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再加上青少年本身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特别容易产生欲望与满足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如果得不到适时的疏导,就会发展少戊强烈的报复心理,进而滑向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是宏观社会结构和文化条件的调理 二是改良当代青少年的具体生存环境, 提高他们的心理和认知健康水平 三是打破次级越轨的怪圈: 去标签化运动和社会宽容 理论链接:社会控制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1901年《社会控制》首先提出,罗斯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其构成了人的天性中的“自然秩序”,“亦即一个没有人上设计和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