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氢对非晶合金形成能力的影响
学 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1103班
学生姓名: 陶春
指导教师: 董福宇
开题时间: 2013 年 3 月 25 日
TOC \o 1-3 \u 1绪论 PAGEREF _Toc416270395 \h 3
1.1非晶合金的历史研究及现状 PAGEREF _Toc416270396 \h 3
1.2 非晶合金的应用和发展 PAGEREF _Toc416270397 \h 5
1.3非晶合金的主要制备方法 PAGEREF _Toc416270398 \h 7
2氢对非晶合金的影响 PAGEREF _Toc416270399 \h 8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PAGEREF _Toc416270400 \h 9
4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PAGEREF _Toc416270401 \h 10
5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PAGEREF _Toc416270402 \h 10
6 课题研究的工作基础或实验条件 PAGEREF _Toc416270403 \h 10
7课程进度安排 PAGEREF _Toc416270404 \h 10
8 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416270405 \h 11
1绪论
材料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种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现、研究和应用,都将会给社会生产和生活面貌带来巨大改变,使物质文明的车轮向前滚动。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的块体非晶合金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块状非晶合金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亚稳态材料,它突破了传统甩带非晶的尺寸限制,可以作为工程结构材料使用,因此引起了人们对其性能研究的极大兴趣。块体非晶合金具有一系列的优异性能,比如屈服强度高、弹性应变极限大以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优异的软硬磁学性能等,成为当今材料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块体非晶合金在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精密机械及信息技术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1.1非晶合金的历史研究及现状
非晶态合金又称为金属玻璃,具有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亚稳态结构特征。固态时其原子的三维空间型状呈拓扑无序排列,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这种状态保持相对稳定[2]。
1934年,历史上第一次报道德国物理学家Kramer用蒸发沉积法获得非晶态薄膜。
1950年,Brenner等人用电沉积法制备出了Co-P及Ni-P非晶薄膜,主要用于做硬的耐腐蚀和耐磨涂层。
1958年,Tumbull等人研究讨论了液体深过冷对玻璃形成能力的影响,揭开了通过连续冷却制备非晶合金的序幕。
1960年,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及其同事发展了一种冷速高达106℃/s的快速凝固技术,采用该技术制备出仅有20 μm厚的Au75Si25金属玻璃样品,这是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得到的真正意义上的金属玻璃。
1969年,非晶合金的制备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陈鹤寿等人在含有贵金属元素Pd的具有较高非晶形成能力的合金中得到了直径1mm的球状非晶合金样品。
1974年,贝尔实验室的Chen[3]在约103 K /s的冷却速度条件下用Pb-Cu-Si熔体得到了具有毫米级直径的非金棒。其实在七十年代,非晶合金的研究在学术及应用上都是非常活跃的领域。人们研制出了很多不同体系和种类的非晶合金,为
非晶合金材料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积累了大量数据。这个时期,非晶合金材料主要采用液相急冷技术制备,临界冷却速率(Rc)大于104K/S,因此金属熔体只能以薄带、薄片(厚度通常局限在50μm以下)、细丝或粉末的形式冷却,以保证热量快速散出。冷却速率所导致的尺寸上的限制,使得非晶合金材料的许多优良特性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一时期制备的非晶合金材料主要作为一类优良的功能材料来使用。
1982年,Turnbull及其同事采用B2O3熔剂包覆净化的方法制备出更大尺寸的Pd-Ni-P块体金属玻璃,该合金在冷却速度为10K/s的条件下就可以得到玻璃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系列与快淬技术完全不同的固态玻璃化技术被开发出来,如机械合金化、多层膜中互扩散形成玻璃、离子束混合等等。这些技术虽有利于人们对玻璃合金形成机制的理解,但是这些技术的出现并没有从本质上实现金属玻璃在尺寸上的突破。此后三维尺度在毫米量级的金属玻璃被称之为块体金属玻璃—Bulk Metallic glasses (BMGs)。然而由于Pd属贵重金属,使得这类合金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因此人们对BMG的兴趣仅限于学术研究。后来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Beetl2.9 中文文档(学习JAVA知识资料).pdf VIP
- 浙科版2023版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小农夫》教学设计.docx VIP
- 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教案.pdf VIP
- 周末安全教育教育主题班会 35张幻灯片.pptx VIP
- 20S515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pptx VIP
- 2025年上海中考复习必背英语考纲词汇表默写(汉英互译).docx VIP
- C语言串讲笔记.pdf VIP
- 2025年上海高考英语复习必背考纲词汇手册默写.pdf VIP
- 浙科版2023版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上册《小小售货员》教学设计.docx VIP
- 2025年地震安全法规与减灾常识测试题库及解答集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