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卢禹舜讲写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3-17 09:52:12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这样一段文字:“初,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毕异其唯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躁所受,躁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毕宏于是搁笔”。译过来是这样:当初,毕宏(唐代著名画家)看到张躁的画非常惊叹,感到张躁与众不同的是用秃笔作画或以手摸绢素(可理解为手指画的起源)。毕宏问张躁,你是从那学来的这样本领?张躁答:“我是从大自然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收集创作素材,然后加以分析,研究,理解,认识并与思想情感、精神相融合,形成艺术形象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毕宏听后从此搁笔不再画画。这段文字道出了“外师造化,”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了外师造化是过程不是目的,但要通过它才能达到目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以造化为师,深入研习体察观悟,掌握自然规律,丰富内心世界,把造化之美,升华为艺术之美,借以表达内在的情境。
“师造化”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到自然中去,到山水中去,面对自然感受体验客观存在,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历代大师无不努力实践并置身自然之中临风思雨。“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就是大自然的给予。东晋顾恺之就有自然中的深刻感受,,他曾说自然之美“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兴云霞蔚”。大师感受自然的例子举不胜举。但作为学生,我以为在自然中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就是“遍历、广观、实践”。宋人李澄叟《画山水诀》中曰:“画山水者,须要遍历、广观,然后方知笔墨去处。何以知之?澄叟自幼而观之湘中山水,长游三峡夔门,或水或陆,尽得其态。久久然后自觉有力笔墨,学者不可不知也。”说的就是,作为山水画家,要遍游名山大川,广为观察赏析体验,为笔墨语言提供客观依据。知道这样的道理是因为澄叟小的时就对湖南一带的山水作过细致的观察,并经常游历长江三峡夔门,对江河湖水,山丘坡岸的形态有深入的理解和体验。久而久之觉得自然融人了笔墨、笔墨创造了自然,这一关系画画的人不可不知呀。
遍历,又可以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两方面理解,这句话早已成为画坛上脍炙人口的座右铭并在当前依然闪耀着光辉,这是因为画家特别是好画家都有着丰富的学识修养,是学者,是学问家。古人有:“读书不多,画则不能进于雅;观理不清,则画不能规于正”。还有“墨非豢养而不灵”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行万里路首先要求我们对自然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关注,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早有:“笔非生活不神”。那么通过向往自然、好奇自然、崇尚自然、探索自然,从中获得自然的超逸、洒脱、博大、宏伟和宽容的境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这种感受,不通过行路是不会获得的。但我们的感受不能只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层面上,要在对自然的探索过程中走出对基本构成的关注而迈向对自然之境的感悟。就像人们在自然中看到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的时候,而庄子看到的则是具有精神属性的“气”。他在《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就是这“通天下之气”孕育了万物,合自然之规律。这种带有极强主观想象的浪漫论述是深厚的文化修养,渊博学识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万卷书,才能更加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胸怀。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家宗炳,虽然遍游名山大川,但他更重“闲居理气”和“澄怀观道”。唐吴道子,“游四方的同时又手持《金刚经》自识本心。这样才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临渊履冰而心不惊,如此才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万象之盛。”如若不然,就会象董其昌所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创作欲望可能突发一时,但却是平生修养身心之所得。故我说“读书行路、陶冶情性、体观自然”乃为我辈每日之功课。
广观,可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去理解。宏观、微观实际上就是中国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前面谈到临摹这种学习方式所着眼的是传统中国画的特殊的区别于其它画种的观察方法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一件一件作品。这是因为我们所临习的范本都是经过反复锤炼、加工、取舍的上乘之品。但这个成果体现着在客观世界中的宏观探道和微观探真。前者是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如同数十里以外看山;后者用郭熙《林泉高致》中的话形容最为贴切,就是“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的质。“宏观取大势,微观取实质”这句话对写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它既有理论高度,研究客观规律的“道”和自然本质的“真”,同时又具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取势取质。
宏观、微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中国画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宏观致广大,微观尽精微,产生了粗笔大墨表现高山大壑万千气象;精雕细琢表现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宏观微观除远观近观外,还可理解为以大观小,以小观大。那么以大观小的宏观方法,体现着讲求感受、讲求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