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古筝源流及其文化分析其定位与前景论文.docxVIP

探求古筝源流及其文化分析其定位与前景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该文通过对古筝源流及古筝文化的阐述,分析探讨古筝的定位与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发展。   关键词古筝;源流;古筝文化;定位;前景1古筝源流古筝也叫秦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   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11筝名的由来关于筝的源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分瑟为筝说。   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   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   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   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   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其二,筝筑同源说。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其三,蒙恬造筝说。   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   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   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产生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   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12筝的主要流派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   最为著名的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江浙筝五个派系,其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2古筝文化东方美学的一个鲜明特性就是重含蕴而不重直露,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情韵而不重理性。   无论在绘画、书法、文学、音乐、园林等方面,概莫能外。   但与绘画、雕塑、摄影等诉诸视觉形象的刻画不同,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感受得到的。   古筝艺术在表演上不是炫耀技法,而是以情韵来表现内涵,表达方式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筝曲是古朴典雅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掠影,通过其如歌般流动的音乐织体,塑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   21筝乐的社会功能筝乐在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功能主要体现在1民间娱乐。   2用于雅乐,就是在朝廷里的郊庙祀典中使用。   3用于大型的乐舞演奏。   4用于宫廷和贵族宴享娱乐。   5文人的自娱自乐。   6小范围的室内娱乐。   7秦楼馆舍。   筝乐更多的是职业艺妓表演,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   8国际友好交流。   筝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国外,包括日本、朝鲜和东南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古筝就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传统乐器。   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如人的悲喜、忧伤、欢快等各种情绪,自然界种种情景,社会生活场景等。   古筝弹奏所流露出的古典韵味更能体现刚柔相济、阴阳结合的审美观。   22筝乐的审美功能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特别是文人以诗歌的形式对筝乐进行歌咏。   如曹丕、曹植、李白、岑参、张九龄、白居易、韩愈、卢纶、李商隐、欧阳修、晏殊、苏东坡等。   古代文人中筝弹得好的很多,其中有曹丕。   他是不管到哪里,都要把筝带上,随时随地都弹。   还有晋代的谢尚、何承天;南朝梁时的陆太喜、北魏的北齐间的李元忠、孙世元;宋太祖赵匡胤的皇后也弹得一手好筝,深得她的婆婆太后的欢心。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自古至今,弹筝者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有。   这说明,古筝是雅俗共赏乐器,是生命力顽强的华夏文化的见证。   3几点思考古筝,这件历史悠久、古朴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它曾辉煌过,被誉为民族乐器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却逐渐衰败下来,到建国前夕,全国弹筝的人,或者说造诣较高的筝家,已经很少,几乎到了失传的境地。   建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