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民国杭州学校体育开展情况。 研究发现幼稚园重在保育,通过各类游戏引导幼儿活动身体;中小学课程内容民国初期兵操为主,壬戌学制后进入双轨制模式;弘道女中组织各种运动队的训练与竞赛;浙江大学齐全的体育设施和丰富的体育课程为其亮点。 研究民国时期杭州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可以为今日学校体育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杭州;开展情况历史是一面铜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学校体育发展至今,自近代以来已有百余年。 推行素质教育之工程,已有十年有余,可效果甚微。 六艺中的射与御虽是体育内容,却没有像西方的球类运动发展成为体育项目。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光阴,期间军阀割据、政权林立、思想混杂,学校体育却得以在夹缝中得到较好的生存空间,由于宁波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港口城市之一,而宁波与杭州又地理位置相依,因此杭州的近代化进程自然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杭州的近代学校教育亦始于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提倡与创办。 1清末杭州学校体育教育1.1西方体育的传入与本土适应过程1840年以后,沿海城市宁波、温州相继开埠,清?126?朝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1]。 西方的文化、思想与教育也相继传入中国。 正是趁着西学东渐这股劲风,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在强大外力的作用下逐渐瓦解。 可以说,没有近代的西学东渐,就没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没有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就没有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和生长,也就没有学校体育的开展和发展[2]。 据杭州市志体育篇记载,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求是书院开办之初即聘日本人富长德藏教体操,这是杭州学校设体育课的开端。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杭州蕙兰中学设体操课,并且在1903年按照《奏定学堂章程》在高等小学堂以上设兵式体操为主的体操课[3]。 在当时保国强种的社会潮流之下,社会各界均认为中国人武力孱弱,唯有强身健体,发展武备才是上策。 学校体育也是顺应趋势,兵式体操即为近代体育课程的雏形。 1.2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内容中国近代学校的体育课程源于清末维新派的尚力思想,维新派主张军国民主义,《癸卯学制》中规定体操科为授课内容,中国近代体育课程开始发迹。 民国成立之初,仍然保留了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并在1912年颁发的教育宗旨明确军国民教育辅之[4]民国初期的《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对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和课时安排都做出了规定,壬戌学制要求中小学体操课改成体育课,田径和球类项目与体操一道出现于学校体育课程之中。 至此,学校体育进入双轨制时代。 2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的缘起2.1西学东渐思潮引入了近代学校体育活动盛行于清末民国初的西学东渐让中国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的文化机制和教育体系。 西方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由传统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然不能满足培养所需人才的要求,故传统教育体制在与西方教育制度的分庭抗礼下黯然退出[5]。 开办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近代体育,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没有体育课的局面,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 2.2教会办学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教会学校是指西方宗教团体或者传教士个人创办的各类学校,是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教育形态。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教会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由沿海城市延伸到内陆城市,杭州也因此兴起了教会办学的趋势,教会学校不同于中国传统官学与私学的其中一点就是兴办体育。 如教会创办的蕙兰中学与之江大学开展学校体育活动。 除田径与体操外,三大球项目在一些教会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民国十年以后,之江大学、蕙兰中学都在校内建起篮球场,以满足篮球运动竞赛与推广的需要;排球运动在之江大学、蕙兰中学和弘道中学也相继开展;足球在辛亥革命出现在杭州后,外籍人员先后在之江大学和蕙兰中学教授足球[6]。 20世纪初,正值竞技体育由欧洲传入我国,后经上海、宁波等沿海城市传入杭州,项目主要为田径与各种球类竞赛,大部分项目主要在学校开展。 杭州学校体育兴起大致是因为教会学校开创的学校体育课程[7]。 3民国杭州学校体育的开展3.1幼稚园体育保育为主,游戏引导1916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明确保育为蒙养院之主要任务。 而保育的具体项目有唱歌、谈话、手艺和游戏等[8]。 据1935年出版的《杭师大附小概况》记载,该幼稚园民国时期幼稚园即为蒙养院将游戏安排在下午两点半至三点,教师组织学生在该时间段进行跑、跳、飞和学小动物叫的活动,既体现了遵循教学规律的原则,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近代体育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