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本节重点 重度中暑的分型 中暑的救护原则 院内救护 中暑的护理措施 第一节 中暑 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又称急性热致疾患 临床中暑分3型:先兆中暑、 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热痉 挛、热射病、热衰竭)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机体产热增加:孕妇、肥胖、高温环境 机体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烧伤瘢痕形成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使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久病卧床 诱发中暑的因素 肥胖 缺乏体育锻炼 过度劳累 睡眠不足 伴发潜在性疾病 某些药物的反应 饱餐后立即进入高温环境下作业 酷暑季节均易发生中暑 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 人体适宜温度为20—25 ℃,相对湿度为40%—60% 散热:辐射、传导、对流(70%)、蒸发(14%)、其他。 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使体温维持在37 ℃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产热增加↑ ↓ 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 ↑ 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经皮肤血管的血流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发病机制 环境温度<35℃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发机体总热量的70% 环境温度> 35℃蒸发散热是机体唯一的途径 机体产热>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热过量聚集→产生高热→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热痉挛:大量失盐(补水未补盐)→低钠低氯血症→肌肉痉挛 热衰竭:大量体液丧失→失水、血液浓缩、血容量不足→同时发生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外周循环衰竭 热射病:外界环境温度高→机体散热绝对或相对不足→汗腺疲劳→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急剧增高→严重的病理生理异常 病情评估与判断 (一)病情评估 1、病史 主要诊断依据 高温环境下突发高热、皮肤干燥无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表现。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未补充水分等原因 病情评估与判断 2、临床表现 ⑴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 经休息或适当补充盐水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⑵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 ①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 ②体温升高至38℃以上 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及时有效的处理,3-4小时可恢复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⑶重度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高热、痉挛、晕厥和昏迷 分为三型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①热痉挛: 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者。 在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未补钠盐,使血钠、血氯降低,体液被稀释,引起短暂、间歇的肌肉痉挛。 特点:四肢无力,肌肉痛性痉挛,疼痛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②热衰竭:患者体内无过度热蓄积,因大量出汗,饮水中又无盐,而形成低渗性脱水,外周血管扩张,舒缩功能失调,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病人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 有明显的脱水征如: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 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③热射病:致命性急症,又称中暑高热,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为典型症状 因烈日或强烈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或水肿,脑组织温度可达40-42℃,但体温正常或稍高。出现剧烈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惊厥。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尿常规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血尿素氮、血肌酐可升高 有高钾、低氯、低钠 病情判断 诊断 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生高热和神经系统症状 鉴别诊断 脑型疟疾 中毒性痢疾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血管意外 救治与护理 救治原则 分秒必争使病人脱离高温环境、迅速降温、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救治与护理 (一)现场救护 1.改变环境:迅速撤离高温环境,安置通风良好阴凉处或室温20-25℃空调房,平卧位。 2.降温:物理与药物降温直至肛温降至38 ℃ 冷水或酒精擦浴 饮用含盐清凉饮料 可服用人丹、麝香正气水。用清凉油、风油精涂擦太阳穴、合谷穴 体温持续38、5 ℃以上可口服解热药或镇静药 救治与护理 体表降温 ⑴头部降温:冰帽、冰袋 ⑵冰水或40—50%酒精擦浴:边擦边按摩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快,皮肤散热加速而降温 ⑶冰水浴:4 ℃冰水中,浸浴时10—15分测量肛温一次。肛温降至38 ℃停止。 救治与护理 (二)医院内救护 1、降温:1小时内肛温降至38 ℃ 包括环境降温、体表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 救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