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和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項、由何云何而得悟入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 由何悟入?云何悟入?提出兩個問題。 從由聞熏習到有見意言,是解答第一由何而得悟入。由四尋思以下,是解答第二云何而得悟入。 『何謂名?曰:於雜染清淨諸法中,施設自性與差別之名』中,『雜染』謂貪等,『清淨』謂信等。如說「彼等是貪,是信」,是『施設自性之名』。如說「彼貪應遍知,或應斷」,是『施設差別的名』。同樣地,如說「信是應修持,或應勤修」,是差別之名的施設。 * 由何悟入 修止觀作意時要有所緣境界 這所緣境要是「由聞熏習種類」,是從聞熏習所生起,屬於如理作意,於靜坐中顯現在心中的似法似義、有見意言 起初聽聞大乘教法,有了聞熏的種子,然後考察思惟經中所詮的法義。這法義,是在心中觀察時顯現出來的相似影像 如理作意的有見意言,是悟入唯識性的憑藉 * 云何悟入 修四尋思 證四如實智 * 復次,云何遍計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著?由何起語?由何言說?何所增益? 謂緣名為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依他起)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於無義中增益為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為什麼要修四尋思?因為遍計是在名、事上生起 * 緣名為境:遍計所執以名言為所緣相,設離於名,不能起種種分別 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謂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彼境事相貌,施設彼彼名 由見執著:執著彼事實是此名,或如是名實是彼事,或彼彼事中實有如是名之自性,如是名自性實在彼彼境事中 由尋起語:由尋及伺能起語而為他說 由見聞覺知四種言說而起言說 由有言說,便於無義中增益為有 南傳禪修:於坐時,注意身體覺受,立名「腹上」、「下」;行時,作意足部提、推、點、立 這是將心專注於事、名言的對應 唯識修觀時,要把這名、事觀察只是心取到的境界,沒有真實外境 (下接505)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六: 云何名尋思?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譬如: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名字,都不過是識上現起的名言相 云何事(義)尋思?謂推求諸法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相皆不成實。因為都是心上的影相 云何自體(自性)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合相觀)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云何差別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下接506)   (CBETA, T31, no. 1605, p. 687, a22-b1) * 「名」是能詮,「事」是所詮。其中又各有自性、差別不同。 《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 「(一、多體相違)若於諸法諸事隨起言說,即(此言說)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應有眾多自性。何以故?以於一法一事制立眾多假說而詮表故。(二、雜體相違)亦非眾多假說詮表決定可得。謂隨一假說於彼法彼事有體有分有其自性,非餘(異論者所謂的)假說,是故一切假說若具不具(具很多名、不具很多名)。於一切法於一切事皆非有體有分有其自性。又如前說色等諸法。若隨假說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若無自性無事制立假說詮表。不應道理假說詮表既無所有。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不應道理。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如說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說。乃至涅槃應知亦爾。」(CBETA, T30, no. 1579, p. 488, a20-b9) 《瑜伽論記》卷18:「一、若名言有義性者,如名有多義,體亦應多故。二、若離長短等多名言,彼長短等義覺不生故,所取義定非實有。此之二因以名遣義。三、若如義取名者,見色等時應生名覺。何者既能詮名義依而轉,名義相稱故知義時應知名也。此之一因以義遣名。」 (CBETA, T42, no. 1828, p. 709, a11-15) *    火 義─事 名 名 尋 思 義尋思 意言 *    這是水 這是火 相應火字,取到火相,自性尋思 對比火與水有差別,即差別尋思 意言 * 下接501 《成唯識論》卷7: 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麁轉為性 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瑜伽師地論》卷5: 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 尋伺體性者,謂不深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