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 教案.docVIP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 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送别诗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三 适用区域 全国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送别诗、诗歌鉴赏知识点全覆盖。 教学目标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定势思维法,掌握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送别诗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的一生注定充满了聚合离散,这也让送别成为古代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早在先秦《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名句。到了唐这个诗风鼎盛的时代,更是一路送别一路歌。从古至今,送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送别诗,去感受诗歌优美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和蕴含的深沉魅力。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的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提示: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三、知识讲解 考点1 了解常见意象  标志性意象 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常见意象 长亭——古代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秋——秋天萧瑟景物。 考点2 主要情感 1.伤感型。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专门术语: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惜别、留恋、安慰、劝勉、嘱咐、祝愿、伤感、惆怅。 考点3 常用手法 比喻、拟人、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乐景哀情、衬托。   四、例题精析 定势思维法 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 直奔情门法 分析情感,直奔情门。情门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往往是最后的一两句。 【例题1】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题干】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D 【解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题干】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77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