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国辉《晚秋――为交响乐队而作》初探.docVIP

叶国辉《晚秋――为交响乐队而作》初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国辉《晚秋一一为交响乐队而作》初探 《晚秋一一为交响乐队而作》是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叶国辉应 德国“青年?欧洲?古典音乐节”的委约而作,创作于2007年春夏,同年8 月11日由指挥家汤沐海指挥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首演于德国柏林 音乐厅,随后,《晚秋》从14部在音乐节期间进行世界首演的作品中脱颖 而出,由11位评委组成的评审团授予《晚秋》该音乐节委约作品唯一大 奖一一 “欧洲作曲奖”。这是屮国作曲家首次在“青年?欧洲?古典咅乐节” 上获得这一殊荣。 “叶的这部作品以其配器艺术,如赋予弦乐富有张力的才能和感受季 节的能力说服了评委们。”评审团主席Christiane Tewinkel在评语屮如 是说。当地媒体和乐评也反响强烈,一些主流网站的报道十分醒目:“中 国作曲家撷取‘欧洲作曲奖’”。 《晚秋》的乐队编制为双管,演奏时间约11分钟。音乐构成的几个 主要块面包含了具有民俗风情的慢板;气氛强烈的快板;极富感染力的柔 板和尾声等。木管、弦乐、铜管等乐器组被给予非常有效的表现空间,乐 曲的整体音响构成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本位、音乐会效果、现代音乐技术 和屮国风格等多重因素的思考与融合。 《晚秋》使用的音乐材料极其精炼、集中,主要在大二度的幅度内进 行大、小二度音程的纵、横变化,摒除通常意义上的和声、调式概念,通 过复调的点线织带、色泽变幻的配器等方式描摹出色彩的块状变化。二度 成为音乐构思与展衍的框架音程,这种以二度为核心的材料组织是全曲最 重要的因素之一。 全曲分为三个块面,第一块面(1 一 112小节)有三个段落。气息悠长 的木管线条缓慢而又静谧地拉开全曲和第一个段落(1 一34小节)的序幕, 9支木管挤压在一个以大二度为核心的狭小音区,第三长笛、第一双簧管 和第一单簧管构成的双小二度长音初始碰撞之后,其他管乐器各自以一种 貌似随意的姿态在不同的时间点陆续汇入,大、小二度音程的碰撞不时地 闪现,形成了数个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节奏点,造成一种色彩斑斓的音 色闪烁,一如纯然安静之秋光微漾。在屮国民间传统器乐合奏屮(尤其是 吹管乐器合奏),有时即便在齐奏时,由于不同乐手起吹、气息以及各乐 器对之的反映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常常会出现一种具有微分性质的音响 “误差”或节奏不齐的效果。作曲家采川节奏微型模仿复调手法,有意在 听觉上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用理性的控制造成感性听觉的无序状态,接近 屮国传统民间齐奏又不同于民间齐奏的奇特音响。 第一段落的五个乐句划分明显,前三个乐句的木管分别缀以颤音琴的 拉奏、木棍刮奏锣面、铜管乐气息音和弦乐器的左手指打弦等特殊音色, 后两句则以木管和弦乐音色的转接为界。第二乐句以中国传统民间旋律发 展手法“句句双”的形式基本重复了第一乐句。第三乐句截取第一乐句结 束处的动机加以衍生,这个小动机以“句句双”的手法重复一次之后,不 知不觉地又悄悄回到第一乐句的形态。第四乐句仍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 复,但此时在木管乐器之上叠加了加弱音器的弦乐,木管乐器的因素有变 化地延迟出现在弦乐声部,构成块状的色彩模仿复调,同时,极其自然地 从木管音色交接至弦乐音色。此处为弦乐的初次出现,各声部依次进入, 小提琴在最粗的外弦高把位、中提琴在第三弦的二把位上、大提琴和贝司 等都在极高的音区演奏,觅求一种较粗糙之弦乐音色以靠近木管音色。但 是在追求融合度的同时,一些微细的变化也予以凸显,如第五乐句屮,弦 乐演奏的触弦点不时由靠琴码、指板到正常部位进行交替变化,大提琴使 用抛弓等,使弦乐在音色上有着更细腻的处理,并以不同的奏法、力度构 筑音色上的差别。而处在木管和弦乐中间、作为调色的竖琴在两根不同的 弦上拨奏同一音高,作曲家对音色的敏感和讲宄精微到不易让人察觉,令 人叹服。 在同一形态下进行细腻的变化,是第一段落中五个乐句的关系的总 和。木管和弦乐上的诸多小音符都挤压在同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中蠕动, 二度因素组织下的音响动态既有同质音色内部融合的“偏差”,又有异质 音色趋于带冇“偏差”的融合,状若同一、互为染色、相对恒定的音区内, 发生着精致入微的变化。在这里,作曲家强调的是整体音色融合度屮的渐 变等声音运动过程及其被量化的随意性。 第一块面的第二段落(35 — 82小节)起先也簇拥在原先那个狭小的二 度区间,音乐情绪较先前活跃,力度有所增强。35小节开始出现了一种重 要的新因素一一回声因素,它始于三支带弱音器的小号,并与木管乐器的 三个层面(单簧管、双簧管、长笛)依次构成隐蔽的、间隔一个八分音符 的六声部同度模仿,形成密集拥挤的回声和细细簌簌的落叶枯旋之音效。 在这里,作曲家保持音色同一性的意图可见一斑。为了不让小号的音色太 过突兀,小号使用了弱音器,并使其音色“软化”于如影随形的木管组。 回声因素整体呈现出一个渐弱的音响态势,其音高组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