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科学技术史编委会.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壮族科学技术史》编委会 顾 问:黄荣(壮)、张斌(壮)、潘古(壮)、梁庭望(壮) 编委会主任:李振潜 副主任:韦志虹(壮)、刘新华、万辅彬、覃尚文(壮)、陈国清 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同良、韦炯隆(壮)、白耀天(壮)、李德汉(壮)、 麦群忠、陆世降(壮)、陆春阳(壮)、梁雨祥、黄全安 (壮)、谢永雄、覃世平(壮) 主 编:覃尚文(壮)、陈国清 副 主 编:韦炯隆(壮)、白耀天(壮)、王同良、李德汉(壮)、 麦群忠、黄全安(壮)、陆春阳(壮) 编纂人员:(按参加编写的章节为序) 覃尚文(壮)、黄卷超(壮)、戴勇、戴启惠、余汉桂、 黄克山、白耀天(壮)、陆春阳(壮)、廖希林、刘仲 桂、蒋廷瑜、王同良、张新富、肖瑞琮、郑超雄、田雨 德、黄正学、韦炯隆(壮)、梁庭望(壮)、黄汉儒 (壮)、农牧岗(壮)、卓秀明、李况、邓启群(壮)、杨 冰、黄全安(壮)、陈国清、麦群忠 序 一 黄 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已把它提到了振兴经济、振兴中华的重要战略地位。我 岁参加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后来长期从事通讯、工交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深深 18 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重要性。我出生于壮族农家,对壮族科学技术 情有独钟。《壮族科学技术史》编委会邀请我担任顾问,我虽然已入耄耋之年,为尽绵薄之 力,就欣然同意了。 自古以来,编纂史志大多数是由官方(政府)主办,我们的编纂者可贵之处,就在于敢 突破旧传统,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由覃尚文、韦炯隆、李德汉发起,并组织推动这项工 作。这项工作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李兆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潘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振潜及有关厅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领 导和科技人员的重视和支持。编纂队伍达 多人,其中 多人是离退休的壮、汉族专家学 30 20 者。编纂人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壮族科学技术史》终于完成了。所以 《壮族科学技术史》的出版,是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壮、汉民族专家、学者和科技人 员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成果,是各族人民和睦、团结、合作的象征和缩影。 壮族科学技术史是重要的科研课题,但是国内外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过。 过去虽然在壮族农业、壮医壮药、干栏建筑、陶瓷、铜鼓等领域有不少科研成果问世,但并 未作为一部较完整的壮族科技史而记之;有关壮族历史的书,虽也涉及科学技术内容,但分 量少且零散,挖掘也不够深。壮族是我国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她的科学技术 55 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史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昌盛、经济 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继承与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壮族 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推动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系统地、全面地编纂《壮族科学技术史》一书,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壮族科学技术史》一书,以研究壮族科技发展史为线索,贯穿了民族学、语言学、社 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天文学、地质学以及文献资料和实用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编纂人员对所掌握的大量史料进行挖掘和整理、总结探讨、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写出了这部科技史稿。书稿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其中有不少新观点、新 材料从未与读者见过面,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内容时间跨度从远古到新中国成立( 年) 1949 前,包括壮族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生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禽畜养殖技术、织染技术、 建筑技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