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治理理论和实践探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民治理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 許立一 《摘要》 20世紀初迄今 ,自由民主社會當中公共治理的主流論述應為多元論及其所 引導的利益政治實務 。但在 20世紀末葉 ,主張賦予公民更多的和實質的政治參 與呼聲日隆,且在實務上日益常見,此似乎意味著公共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正從以 多元論為基礎的利益政治逐步走向以社群意識為基礎的公民治理。職此之故 ,本 文將以社群論作為公民治理的理論基礎 ,闡述其精髓 ;其次 ,分析20世紀公民 治理發展受阻的原因 ;再者 ,闡述當代 公民治發展的契機 —社群論述重建的經 過 ;最後 ,扼要地敘述兩個實際的政策個案呈現公民治理的實踐 經驗。 關鍵詞 :公民治理、公共治理、社群 、社群主義 、公民、自利個人主義 。  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1 壹 、前 言 在多元論 (pluralism )的引導之下 ,公共治理實務運作發展成為一種以利益 團體作為主要參與者的政治型態,而從理想與現實的比較可以發現,利益團體政 治 (現實)並不符合多元論原本所欲建構的多元政體之理想 。尤其是在 1960 年 代,西方蓬勃興起的社會運動當中所凸顯的族群隔閡、環境惡化、以及財富嚴重 分配不均等議題,使人們開始反思自由主義的政治型態是否過度向自利個人主義 傾斜,且太重視多數決的政治遊戲規則,因而導致社會中的弱勢遭到邊緣化的結 果。此般觀點深受新左派 (New Left School )或稱新馬克思主義 (Neo Marxism ) 的影響與鼓舞,一股反對利益團體壟斷政策制定以及質疑自利為政治行動之唯一 動機的批判思想興起 。 1970 年代石油短缺的危機發生 ,導致美國遭逢嚴重的停滯性通膨 ,且此一 經濟劣境一直惡化至 1980 年代末期雷根 (Ronald Reagan )主政結束時 ,美國經 濟陷入谷底,致使人們反思集權傾向的大有為政府似乎無力解決經濟危機,新右 派 (New Right School )觀點因而大行其道 ,小而美政府頓時成為新寵。以上時 空背景的演變,帶來了 1990 年代乃至21 紀初仍餘波盪漾的新公共管理行政革新 風潮,但同一時間它也促成了更為實質的以及更為直接的公民參與治理(以下本 文皆簡稱公民治理)理念蓬勃發展,在今日公民治理似已成為超越新公共管理的 另一波改革浪潮 (cf. Rouban, 1999 )。 綜合而言 ,公民治理受到兩種時空系絡及其思維的影響 :一為 1960 年代社 會權利意識抬頭;另一為1980 年代小而美政府的反集權思維 。然而後者所蘊含 的自利個人主義卻又成為主張公民治理的支持者批判的對象,因為公民治理的支 持者採取社群意識的基調 ,主張蘊含命運共同體觀念的社群才是公民治理的基 礎 ,在他 (她)們眼中自利動機對於公共治理而言可能是弊要大於利。盱衡20 2 世紀末迄今,歐美先進社會中愈來愈多的政策實務經驗,足以證明公民積極參與 治理並不僅僅是一種理想或是政治學說,它是一種可以具體實踐的治理途徑和方 法 。 貳 、公民治理的論述基礎 本節以規範的角度闡述公民治理的論述基礎,首先明確指出優質和良性的公 民治理應以社群意識為基礎,其次臚列社群的概念意涵,最後則是闡述具備社群 意識之公民的內涵 。 一 、以社群意識為基礎的公民治理 1960與 70 年代 ,公民參與的觀念成為西方社會各階層關注的課題。可是 , 當時的相關文獻卻多呈現出一種持續性的基調:雖然注重公共治理和公民之間的 多樣關係,但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執行視為是一種工具性質。在此觀點之 下 ,公民被視為消費者、特定計畫所必須之資訊和支持的來源 、公共決策基本價 值的根源、以及公共服務的配合者 (合作生產者)。而此中所隱含的偏見乃是 : 公民被視為是消極被動的自利行為個體 ,而且公民參與通常被認為是弊大於利 (cf. Stivers, 1990: 248; King Stivers, 1998: 57-60 )。亦即 ,公民是公民,政府是

文档评论(0)

150****09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