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佛教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自汉代传入我国,经过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的排拒、吸纳、依附,最终融为一体,并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是非佛教徒,佛教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们。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当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组成的一个多元文化结构。儒家注重人伦、道家崇尚自然、佛教提倡出世,它们以多元的角度共同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基础。而外来文化的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恒久的生命力、活力,植根中国这片沃土,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我们传递它们的佛教思想。   因此,当我们讨论佛家想对我们的影响时,并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思想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还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探讨它们对我们生活的一些习惯的影响。   一、佛家的哲学思想   (1)佛家理想人格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神学唯心主义。由此决定,可以说,它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神格”。不过,佛家鼓吹苦海无边、万法皆空也好,宣扬明心净性、涅槃寂静也好,说到底,都是以人为理论思考中心,以治人为目的的。因而,佛家自有其理想人格的追求。   佛家的理论极为繁琐,但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期理想人格是超尘脱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1]   (2)心如古井   佛教把世界上一切都看作是“空”的,即所谓“万法皆空”。在中国佛教宗派中,仍然如此。   正是由于佛教把世界看成空的、虚假不实的,所以,佛教才能达到并要求别人也达到这种境界:吹到山岳的狂风是静止的,一泻千里的江河是不流的,迅速飘荡的游气是不动的,周旋惊天的日月是不行的。进而,在人生态度上,佛教徒们主张“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泥垣(涅槃)。”[2]   (3)随遇而安   宋代著名大慧禅师总结了三条生活经验:第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心中。”即对任何事物都抱旷达、放任、自然的态度,自我排遣心中的郁闷或欢喜。第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遣。自尔轻微”,即对由本心而生的积习,不用着意改变,而顺应自然,它终会复归于本心的清静淡泊。第三,以清静恬淡的心情,因应外界事物。可见,大慧禅师的生活经验就是要求人们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去改变现状。[3]   (4)与世无争   既然万法皆空,既然要随遇而安,也就必然与世无争。   《涅槃经》说:“须菩提往虚空地,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          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这是以顺应他人,不遣是非,而保持心里清净。[4]   二、佛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1)扬善惩恶的教育思想   《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诉众生,善恶是无性的,做善做恶就在举手之间,并解释有十种是众生可以做的善事,表现在身、语、意方面。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妒忌、不慎患、不愚痴、不恶口、不说三道四、不绮语、不妄言。佛陀认为,,有过错一定要改正,有过若不改,那过是永远存在的;若能改过自新,罪就消失了。若有过错,却不悔改,并且覆讳过失,这时改过之心顿然停止,小过渐成大罪。若能知错改错,并且改过自新,即改恶行善,那罪孽也就自行消失了,以后会得佛果。于是,,佛陀教化人们要止恶从善,有错即改,若遇到那些不怀善意者,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善待他。[5]例如几年前,复旦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林某某,因为一些小矛盾而投毒致他人死亡,最后法院判处他死罪。但是,有百余名的大学生仍然联名请求宽恕他的死罪,以其他方式来惩处他。我觉得林某某这种恶行,是一种过错。但经佛陀的教化,遇到那些有恶行的人,要用四无量心来善待他,那百余名的大学生正是如此。   善恶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劝善惩恶的教育思想旨在教育人们要存慈心、息恶心、多做好事、禁做坏事、有错必改,,则福报随行,以此来规范个人道德行为、提升道德修养,从而形成道德共识,改良社会风气。   (2)断念去贪的教育思想   佛告诉众生,使人愚蔽的是爱与欲,只有爱和欲才会教人愚痴。爱欲交错,内心己被染浊,故无法见到真如本性。如果自净其心,舍离爱欲,则心自会清明,即可显现清净本性,也就可以见到证果了。佛教育众生,贪求声名的人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要正观敌色,让正心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心念端正了,恶念也就息灭了。那么,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就是因为人有爱欲,所以才有忧愁恐惧,若斩断爱欲,也就没有了忧愁恐惧。[6]例如,如今很多子女因为工作忙而无法照顾老人,出现了许多的空巢老人,于是便雇佣了一些保姆来照顾老人。一些保姆尽善尽美,使得老人在逝世后的财产都留给了保姆,没有给自己的儿女。可是那些保姆没有那么多的贪念,转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