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5 卷第6 期 地 理 研 究 Vol.35, No.6
2016 年6 月 GEOGRAPHICAL RESEARCH June, 2016
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
张子昂,黄震方,曹芳东,王 坤,陈晓艳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
摘要:县域旅游是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当下对县域入境旅游研究的缺失阻碍着对小尺度入境旅游地发展的认知和重视。以浙江省县
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变差函数模拟了浙江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一步通
过LISA 时间路径、时空跃迁测度了各县市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类型,并将分位数回归与
时空跃迁类型相嵌套,建立了四种时空跃迁驱动机制模式。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具
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杭独大”特征显著,且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区域入境旅游核心
县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加,核心县市辐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方向;浙
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整合性,县域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转
移惰性,东南—西北区域的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特征,常山县在空间依
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产业—结构驱动、
经济—服务制约、贸易—产业驱动、区位—资源制约四种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
同向发展到同向制约的演化过程,此外四种模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县域;入境旅游;格局演变;时空跃迁;驱动机制
DOI: 10.11821/dlyj201606014
1 引言
2015 年3 月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Trip Advisor 发布了 “2015 旅行者之选—全球最佳目
的地”榜单。在全球最受欢迎的中国目的地榜单中,广西的龙胜县和阳朔县击败了成
都、苏州等城市,首次进入全球视野,县域入境旅游地也因此备受关注和热论。县域旅
[1]
游是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小尺度旅游单元,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是华
夏文化的源头,也是县域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旅游者,被寄予为
[2]
后现代社会人们回归自然的载体 。此外,在当下国家大力推进建设 “美丽乡村”、积极
开展特色县域旅游综合改革以及国内外游客寻找原生态、个性化旅游市场的政策引领与
市场转向的双重驱动下,县域入境旅游逐渐成为了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未来中
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对县域入境旅游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入境旅游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Dwyer 第一次对入境旅游效益与成本进行了评
[3]
估 ,此后入境旅游一度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不同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的
收稿日期:2016-01-12; 修订日期:2016-04-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14YJC790003)
作者简介:张子昂 (1991- ),男,新疆昌吉人,硕士,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zhangziangdid@ 126.com
通讯作者:黄震方 (1963- ),男,江苏扬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 zhfh@263.net
1177-1192 页
1178 地 理 研 究 35 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阳宗海硅藻群落对水体污染和水文调控的长期响应模式.pdf
- 一国两制下的深港跨境生活空间形成——以中英街地区为例.pdf
-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pdf
- 遗产地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制度嵌入性——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比较研究.pdf
- 以综合思维引领丹霞地貌与旅游地理研究创新——彭华先生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pdf
- 有向加权城市网络的转变中心性与控制力测度——以中国春运人口流动网络为例.pdf
- 豫西山地植被NDVI及其气候响应的多维变化.pdf
- 元朝及以前书法景观文化遗产时空特征——基于《寰宇访碑录》及其补作数据库.pdf
- 沅江下游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pdf
- 云南省掌鸠河流域近300年来聚落空间演变.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