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 历代教育家对“教育”的定义 2.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桥梁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特征:目的性;系统性;专门性;稳定性。 社会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特征: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 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 形式的开放性。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1.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2.1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教育产婆术 柏拉图——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博雅教育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于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该书建构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三中心论”即教师、教科书、课堂。其思想曾风靡全球。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 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主要贡献:杜威的学说反对以赫尔 巴特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以学科教材为 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 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 “从做中学”。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 与教育》。 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 教师 课堂 杜:经验 儿童 活动 2. 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性质:理想性    前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  表现形式:观念性  体系:层次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    教育目的:学术性术语,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我国教育目的常与教育方针联系一起出现)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途径 描述教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广义: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人。 狭义:实施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专门人员。 教师资格的分类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   (二)小学教师资格;   (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七)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成人教育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时代特征: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中国国情:“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课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