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的行动研究 (2).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尊重教育的行动研究 一. 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 二. 关于行动研究 三.当前德育基本要求 四.尊重教育研究的实施 五.课堂教学中的尊重教育 2005年9月 1.为什么要研究? 2.研究的是什么? 3.怎样进行研究? 4.研究得怎么样? 根据实践,寻找问题: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问题。 制定计划,策划目标:根据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实践活动之前计划各种实施步骤,选择策略,预测结果。 执行控制,控制行为:在实践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及时评价、反馈实践活动进行的各种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及时修正、调整方法策略。 检查结果,采取补救: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方法策略的效果,根据实践目标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正确估计自己是否完成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程度与水平如何。根据对实践活动结果的检查,确定行动方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柯利尔(John Collier)致力于美国印第安人和小数民 族问题的解决。他把实践者在行动中为解决自身问题而参与 进行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 列文(Kurt Lewin)和他的同事共同关注美国种族问题 和民族问题的解决,1964年发表的《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 题》一文中,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 动”。 考瑞(Corry, S.M.)等人倡导,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 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提出“由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 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 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1.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也就是说行动者 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在整个过程当中, 行动者、研究者会采取各种科学方法进行研究,验证最初的假 设。 2.对行动的研究(research of action)也就是行动者为 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此时行动研究被视作教师或 其他实际工作者对实际问题的研究。 3.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也就是行动者对 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以达到改进行动的目的。 行动研究可视作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 圈中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勘察、计划、行动、监 督观察。 “勘察”是研究者在实践中勘察发现需要研究的问题。 “计划”是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包括 “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 “行动”是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并能不断地进行调整和 变更。 “监督观察”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 螺旋圈的中介。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特点的 观察。 对各种现象进行整理和描述,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 作出评价解释,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 动是否需要修订及需要作哪些修订的判断和构想。 教育科学研究的六种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经验总结法 3.调查研究法 4.实验法与准实验法 5.个案研究法 6 . 叙事法 行动研究是社会实践者为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 性与正当性,增进对实践及其得以进行的情境的理 解而采取的自我反思探究的一种形式。 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它可以 综合运用其它五种基本研究方法。 教育行动研究通常在原始群体和个体中进行, 被试并非随机抽取,因此行动研究含有实验时,所 使用的研究设计常用准实验法。 1.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 2.开展以振兴中华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科 学的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 主义的价值观教育。 3.开展以行为规范为核心的基础道德教育:个 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环境 道德教育,特别要注重开展法纪教育和诚信教育。   4.开展以基本素质为核心的自主发展教育:科 学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 1.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3.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 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5.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 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1、德育目标定位失当——“无根的德育”。既表现为学校德 育的过分政治化,对中小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也表现在道德 教育课程本身的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