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表现.ppt

课件: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表现.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的表现.ppt

* 河南省人民医院病例:男,37岁。2007-10-29. * 免疫组化结果:NF +/-,Syn +,S-100 -,CgA +,GFAP +/-,Ki67 1%, EMA -。 * 徐敏,杨军乐,董季平,等.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报告.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8):1023-1024 * MRI平扫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桥小脑角区以长T、长T2信号为主,其问交错有等T1、等T2信号的条纹影,且沿小脑脑沟走行,占位效应明显;脑于及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轻度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明显。诊断: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例 2 男,37岁,头晕8月加重一周。 例 3 女,12岁。后枕部疼痛20余天伴呕吐入院。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例 4 女,19岁。头痛、恶心、呕吐10余天。 例 5 女,47岁,阵发性头痛、头晕2年,渐进性加重1月余伴耳鸣,双下肢困乏无力,走路不稳,并出现喷射状呕吐。查体:站立行走困难,闭目站立试验阳性。右侧角膜反射减弱,右侧面肌轻度萎缩及痉挛,右侧额纹变浅,口角轻度右偏,鼻唇沟右侧变浅,伸舌不偏,无舌肌萎缩及痉挛。右侧颜面部感觉减退。双侧上肢共济运动尚可,双侧下肢共济运动差。 手术情况:术中放射状切开硬脑膜,小脑半球急剧膨出,切开小脑皮层,于皮层下约2.0cm即可见暗褐色鱼肉样肿瘤组织, 肿瘤组织与小脑幕紧密粘连,沿小脑幕及岩骨界面分离瘤体, 见瘤组织呈纤维样,质地韧,局部岩骨受侵蚀。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残留瘤组织予以电凝处理。 术后病理报告为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 附:小脑皮质的组织结构 小脑皮质 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每一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质,皮质下为白质(髓质)。 小脑皮质从外到内明显地分3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节细胞层);颗粒层。 1.分子层此层较厚,神经元较少,主要有两种:星形细胞及篮状细胞。 2.蒲肯野细胞层(节细胞层)由一层蒲肯野细胞胞体组成。此种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胞体呈梨形,从顶端发出2~3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子层。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离开皮质进入髓质,终止于小脑内部的核群。 3.颗粒层 此层由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组成。 小脑皮质内的神经元有5种: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或称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 小脑皮质的5种神经元中,蒲肯野细胞是唯一的传出神经元。颗粒细胞是兴奋性神经元,其他中间神经元都是抑制性神经元。 皮质内的神经元有5种:星形细胞、篮状细胞、蒲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或称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Golgi cell)。 小脑的传入纤维有三种: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前两者是兴奋性纤维,后者是抑制性纤维。攀缘纤维和苔藓纤维把来自小脑外的神经冲动传到小脑皮质,最后都作用于蒲肯野细胞。 另一方面,攀缘纤维及苔藓纤维亦可通过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连接,抑制蒲肯野细胞的兴奋。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来自脑干的蓝斑核)对蒲肯野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蒲肯野细胞的排列模式与平行纤维的关系 小脑皮质神经元与传入纤维的关系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也曾有人称之为小脑良性肥大、小脑皮层弥漫性神经节细胞瘤、浦肯野氏细胞瘤、小脑颗粒细胞增生,小脑错构瘤、错构母细胞瘤、有髓神经细胞瘤、弥漫性有髓神经节细胞瘤。该病罕见,有学者认为该病为一种先天畸形,有的认为是错构瘤。 * 1、小脑发育不良性节细胞瘤;2、脑积水;3、小脑扁桃体下疝;4、肺占位性病变, 可编辑 可编辑 小脑发育不良性 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诊断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 韩礼良 概述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最早是由Lhermitte 和Duclos 在1920年报告,故又称为Lhermitte-Duclos disease (LDD),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归类于“神经上皮性肿瘤”项目下的“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肿瘤。目前关于该肿瘤是错构瘤还是真性肿瘤尚未定论,若是肿瘤WHO分级为Ⅰ级。 临床表现 该病发病年龄从新生儿到74岁不等,但以中青年多见,平均年龄34-37岁。病程进展较慢,早期多无症状,首发症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其次为后组颅神经麻痹,小脑症状一般相对出现较晚。 MRI表现 MRI多表现为小脑半球圆形或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可累及一侧或双侧小脑半球,受累的小脑皮层增厚,呈异常的分层结构。 T1WI为沿小脑沟回走行的低信号和等信号相互交替的分层结构,T2WI为高信号和等信号交替,使病变呈现出沿小脑脑叶走形的条纹状分层结构(虎纹征);注药后多无强化;肿瘤界限欠清,瘤周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