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民俗文化调查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〇一一年淄博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服设一班谢小迪 服装学院2011年寒假作业 民 俗 文 化 调 查 报 告 服设一班谢小迪 二〇一一年二月份 指导老师:丁庆平 《淄博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淄博作为古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百年发展是的城市。今天,正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借助工业结构调整,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成功嫁接文化产业,这既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淄博民俗文化做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淄博民俗文化概述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世界足球的发源地,被誉为“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全市拥有190处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0多个群众文化活动组织,10余个节庆文化品牌,是“中国琉璃之乡”、“中国花灯艺术之乡”、“民间艺术表演之乡”、“民间鼓乐之乡”。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载体的基础条件。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发行、文化艺术、网络传媒、机制纸及纸版制造、手工纸制造和工艺品及收藏品销售等重点行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初步形成了主业突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一)婚俗 ?文化现象的历史及现状 (1)过去: 汉族婚俗清末、民国年间,男女定婚要门当户对,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无自主权。正常婚俗,订亲要双方不妨不克,换柬为凭。择日子结婚,需男家先派人到女家讨得新人的生辰八字,俗称“请年命”。依其生辰属相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男方向女方送帖,俗称“送日子”。征得女方同意后,在吉日前十几天的“双日”下聘礼。女方收礼,回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一对),茶碗1对,10双高梁莛,9双筷子,取“十停九住”的意思。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女方往男家送嫁妆,男方贴喜联挂彩绸迎接,并款待来人。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在喜房内安置新床铺,称“安床”。当晚必有人在床上睡觉,叫做“不空床”。清早,迎娶的人走后,给新娘床上铺上新席子叫做“铺床”。铺床的人选是新人的大伯哥、大伯嫂,而且是原配的和儿女双全的。铺床时在席子下面放上葱、芝麻秸、豆秸、枣枝等物品,边放边语:“放上大葱,生个儿子做朝廷;放上芝麻秸,生个儿子做大官;放上豆秸,生个儿子做秀才;放上枣枝,早生个小子”。此俗在农村仍有时兴。吉日当天一早,男方备花轿迎娶新娘。迎娶仪仗一般有八面龙凤旗,两面清道旗,一对行灯,两盏高照,红绿两把绸伞,两面铜锣。新郎乘绿色轿在花轿之前作前导(若只一乘轿,仪仗减半)。到女家后,新郎给岳父母行礼,岳母给新郎披红插花,盛宴款待并同时宴请来人(南卧石与王营村一带,迎娶时女家闭门拒新郎于门外要红包,也不款待随行人员)。新娘着红“福衣”,盖蒙头红,让其兄弟辈人用椅子抬着送上花轿,并有兄弟或其他近亲两人相送,称“送客”。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称“押轿”。来到男家门前停轿,待男家由龙、虎属相的二人在门顶压红砖,门旁分贴龙、虎两个大字,地上铺红毡,给新娘攥钱送如意后,鼓乐齐鸣,由“嫁客”搀扶新娘出轿。一长辈人举香前导,踏马鞍,进大门,到当院,拜天地,撒“火烧”(小型面饼),向二老叩头,夫妻对拜,同入洞房。晚上夫妻喝合婚酒。第二天上坟祭祖,给同宗长辈见礼(称上拜)。女方家备饭菜前来“圆饭”,大礼告成。婚礼程序呈现贫富有别、繁简不一多样性。 (2)现状: 1951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两年时间内,全县有700余对包办成婚的男女青年解除了不合理的婚约,新婚俗逐步形成。订婚要经男女个人同意,男方向女方赠送适当数量的衣料或现金作聘礼,就算仪式告成。 五六十年代 婚典程序有奏喜乐、向领袖象或国旗致敬、向主婚人致敬、互致敬礼、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来宾致贺词、新人讲话等。曾一度提倡革命婚礼,即以锄、镰、镢、锨为嫁妆,新娘乘车或步行到婆家。多用马车或自行车迎娶新娘。新娘一般不再戴蒙头红。“送客”随车或自己骑自行车跟行。时兴用秧歌队、军乐队作迎娶仪仗。 七十年代末 出现要彩礼风,讲几铺几盖,几身单几身棉,并要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物。迎娶多用马车或拖拉机。同时用小轿车迎娶者逐渐多起来了。 八十年代前后 倡集体结婚,一般由共青团支部主持,领到结婚证的青年男女若干对欢聚一堂,单位负责人作主婚人,礼毕分喜糖,各自回家,既活泼又节约。宴宾之风流行。一家子女结婚,邻里亲朋凑钱物祝贺。主家设宴款待,少者一二十桌,多者上百桌,有的宴客时间长达五六天。喜宴中,当上了第一个“大件”时,首席倡议同席人每人凑上一点钱,用红纸包裹,托端菜人捎给厨师,以表示对厨师的犒赏和谢意。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