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 研究任何学问,都必须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到卓有成效,不致误入歧途。 一 历史的观点 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发展的观点。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动态的、历时的考辨和分析。 清 戴震云:“盖士生 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戴震集》卷三《尔雅文字考序》) 又段玉裁云:“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传曰由輈以下曰轨》) 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释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文。 关于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如诸侯、社稷、衮冕等,在古代是常见的。又如“世界”这个词,是魏晋佛教传来之后新增的词。这些都属于词汇的消长。 二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同。如国家、妻子等,在古代是词组,指的是国和家、妻和子(子谓子女) 。 三是词义演变之后,古今意义不同。这点最重要。 王力说:“关于词义的演变,依西洋旧说,共有(一)扩大; (二)缩小;(三)转移三种方式。”(《龙虫并雕斋文集》) 洪诚指出:词义的转移,有义转与词转两类。义转者,词义转移,如脚,古义为胫,晋以后,意义转为足。词转者,同一个意义改变了用词,如现代奔跑的意义,上古叫走叫奔,唐以后叫跑。现代走的意义,上古叫步叫行。(洪诚《训诂学》) 又如信字,在六朝以前有信使之义, 但无书信之义;六朝以后,才开始有了现代书信的意义。 研究训诂学,最不能忽视对于词转、义转的考辨。 二 辩证的观点 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指不要孤立地去研究训诂。 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跟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都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应该把训诂学同音韵学、校勘学、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等等互相串联起来,去进行研究。其中音韵学跟训诂的关系尤为密切。 (一)训诂与音韵 研究训诂,必须通音韵,正如明人方以智所说:“欲通古义,先通古音。”(《通雅》卷首《音义杂论》) 清代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就是因为古音学在清代已经发展到高峰,当时的训诂大师凭藉了古音学的知识,自能远超前人。 他们对训诂与音韵的关系,作了许多理论上的阐明。 如戴震云:“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集》卷十○《六书音均表序》) 又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戴震集》卷四《转语廿章序》) 在《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中,他又提出了“义由声出”、“因声知义”之说(《戴震集》卷三) 王念孙在 《广雅疏证序》中主张“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又在《春秋名字解诂序》中说:“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执今音以说古义,斯于古训多所未达,不明其要故也。”等等。 所有这些议论,无不强调音音韵在训诂研究中的重要 性。 因此,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必须同音韵学结合起来。 (二)训诂与文字 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训诂上有些难题,有时是由于字误造成的,有时是写了俗别字造成的,这就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前者如《尚书· 大诰》中宁王、宁武二词,吴大澂《字说》、孙诒让《尚书骈枝》均指出宁为文之讹字,宁王即文王,宁武即文武。 盖因古钟鼎款识“文’,皆作“ ’,与“宁(宁)’相似,因而致误。杨筠如《尚书覈诂》亦云:“古文文作 ,从文从心,与宁相似,故汉人误认为宁。”这是因字误而影响及于训诂的例子。 甲骨文 因写了俗别字而影响及于训诂的例子,古籍中所在多有。 兹举一例以见一斑: 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一书所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中,有热惚、 、忧 、忧 等词,其中: 惚、 、 、 不可识,该书编者校忧 ,忧 为忧愁。 其实这些字都是惱(恼)的俗别字,《增订碑别字》中惱字有作惚者,即是明证。 则是热的俗写。热惱、忧惱是佛经中的办用语。《法苑珠林》、 《敦煌变文集》中都多次出现。 (三)训诂与校勘 校勘是校正古书中的讹字、衍字、脱字、倒字等错误的一种学问。它与训诂学的关系至为密切,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其一,校勘是训诂的基础 其二,训诂有助于校勘 其一,校勘是训诂的基础 读通古书,必须先将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文字上的讹误加以廓清。 《抱朴子·遐览》说的“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就是指古书在传抄过程中易造成种种文字上的讹误。 如《北史·徐遵明传》云:“遵明见郑玄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