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 汤伏祥.pdfVIP

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 汤伏祥.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序 《袁来如此———袁世凯与晚清三十年》是青年编辑汤伏祥先生写的关于袁世 凯其人其事的第二本书。这个题目与其第一本书 《外国人眼中的袁世凯》都是 十分有意义的选题。大处着眼,力图捕捉观察袁世凯现象的本质。 清王朝最后三十年,从败落到灭亡,同袁世凯的升腾并达到其不可企及的顶 峰,恰成一对对称得十分完美的曲线:清王朝由同光中兴,一败于甲午,再败于 庚子;一摧折于戊戌维新,再困于立宪逼迫,最后宣布于事无补的十九信条;袁 世凯则由布衣从军,而洋务新秀,而新政中坚,而成就其非袁莫属。它们的交汇 点就是清皇室发布经过袁世凯改定的逊位诏书、袁世凯发布共和为最佳国体的通 电。袁世凯见证了清王朝垂死挣扎的全过程,导演了它的寿终正寝。 然而,清王朝迅速终结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袁世凯权术的高超、权力的膨胀, 而是举国上下、朝野内外对清廷的信任危机,即所谓 “气数尽了”。最具说明意 义的历史现象是,革命军兴,东南、西南乃至西北各省的光复,几乎是兵不血 刃,各省督抚疆吏,将军提镇,新练陆军的镇、协统,率皆望风迎降,没有婴城 固守者,亦鲜有奋起率师 “勤王”者,南北各省士绅更无一人团练自卫者。其 形与势都与六十年前镇压发捻,形成巨大反差。清王朝丧失了当年的底气。朝野 内外,都把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寄托在袁世凯一人身上。其成功之无望是不言而 喻的。 数月之间,袁世凯不仅未能让清王朝起死回生,而且还堂而皇之地亲自取代 了它。于是乎神话其能量的想象,与鬼化其行事作为的描述便相伴而生。坊间小 说,严肃史籍,乃至教科书都不能免俗。 史籍说,革命党武昌起义,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任湖广总督,对付革命军。 袁的盟兄徐世昌从北京来到洹上,二人密谋,以清廷委以全国水陆各军指挥编制 全权,拨付巨额军饷,召开国会,实行责任内阁等为条件,提出要挟,倘不得满 足,拒不出山。其实,史实并非如此。武昌起义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 并派阮忠枢前来洹上劝驾。当晚,洹上经过激烈辩论,袁世凯最后决定应诏出 山,次日拜折谢恩。其时,徐世昌是清朝内阁协理大臣,即副总理。他没有密来 洹上,更没有二人伙同密谋提出攘夺中央军政大权的出山条件。袁拜折出山,确 实是提出了条件的,其内容是,征调北洋续备兵、预备兵组建一支自己指挥的军 队,调集一批非现役的将弁任统领,请拨军饷,陆军部、军咨府对其军事行动不 为遥制,等等。袁世凯作为逐臣起复,出任一方统帅,兵无一卒,将无一员,饷 无一文,这些条件是自然合理的。不为遥制亦为时局所必需,且并无以攘夺中央 军政大权为筹码之意。相反,就在袁致电内阁通报确定南下督师启程日期之前, 还特地一连两天两次长电内阁,建议恢复设立军机处之类的机构,以加强中央统 一指挥的权力,并无任何觊觎中央权力之意。至于坐看荫昌调动指挥不灵而拒绝 出山,要求清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