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年腰神经后支卡课件文档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年腰神经后支卡课件文档资料.ppt

相关解剖 臀上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部位,被筋膜固定,跨过髂嵴后,则行于浅筋膜中,愈向下位置越浅。 当躯干做旋转运动时,浅层结构活动度大,深层结构活动度小,可能是造成臀上皮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关解剖 在横突背面中、外侧份可以找到外侧支 在上关节突的外侧面或其内下方可找到内侧支 在椎间孔处可找到后支神经干 有人以此定位法,采用腰神经后支切断术治疗顽固性腰背痛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相关解剖 腰神经后支及其内外侧支,均通过骨纤维管,穿竖脊肌,出入胸腰筋膜,皮下组织等。 骨纤维管保护其内的血管神经。但孔道细小,周围结构竖韧,缺乏弹性,腰部活动度大,故易损伤 骨质增生压迫神经和血管 相关解剖 L5脊神经后内侧支的分布特点 走行在内侧腰骶椎椎间关节的后下方 当L5-S1椎间盘变性后,L5下关节突下沉便可挤压L5后内侧支。 弯腰时脊神经内侧支的位置可略上升,再猛然伸腰时,内侧支神经来不及退缩即被本已下沉的下关节突卡压,可以引起急性腰痛 25%的人具有解剖条件上的可能性。 相关解剖 腰神经后支的作用 脊柱后侧的韧带、肌、椎间关节和关节囊、胸腰筋膜、全部竖脊肌等的运动 臀至股骨大转子部皮肤感觉 把韧带本体感觉传导至中枢,反射性引起肌收缩,并与腹直肌保持平衡,保证脊柱的稳定 病因病理 病因 慢性劳损 经常弓背、弯腰工作 背肌缺乏锻炼、驼背畸形或老年性驼背更甚 急性扭伤 急性外伤 没有思想准备和无准备活动的劳动或体育活动 工作活动姿势不当 推、拉、提、扛劳动方式不科学 工作中配合不协调 外伤后遗症 后凸畸形导致 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强迫体位而导致的脊柱旋转移位 病因病理 后内侧支病理 孔道细小 缺乏弹性 活动度大 韧带骨化 病因病理 伴行血管表面的交感神经纤维受挤压引起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组织缺血 椎间关节、韧带或骨纤维管内径的改变,均可能刺激该神经 乳副突骨纤维管内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充血、水肿、纤维粘连等,加重了对神经的卡压 病因病理 脊神经后外侧支病理 脂肪疝或肌疝 腰外侧部或髂嵴上下部,可扪及指甲大小的痛性、较韧的软组织结节,此物多为脂肪疝或肌疝。 腰神经后外侧支在穿出肌及筋膜时,有肌或脂肪组织在其肌筋膜裂隙中疝出而致卡压。 外伤手术瘢痕的压迫 临床表现与诊断 病史 慢性者以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多见 急性者以青壮年居多 可有外伤史、驼背、脊柱畸形 症状 疼痛 腰背痛最重,非常剧烈 可有臀痛、腿痛、大腿后部和踝上 休息痛 夜间可疼醒 痛位不清,但指不出具体部位 强迫姿势 站立位时稍弓身的体位最常见,或者轻度过伸位 卧位则只有仰卧位最能缓解疼痛 活动受限 慢性者活动轻度受限,也有活动很困难者 急性者活动极度受限 临床表现与诊断 体征 压痛点 痛位一般无压痛,即使有也极轻微 明显的压痛点在没有疼痛的部位 压痛点多出现在疼痛部位的上方约2-3个椎体的横突部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压痛点规律 疼痛在臀部,越靠近臀部外侧,其痛源点的位置越高,而越靠近中线的疼痛部位,则痛源点位置较低。 疼痛在腰骶中线的一侧,应向上三个椎体的横突上寻找压痛点。 疼痛部位在髂嵴中外侧部,应在病侧的L2以上的横突部位寻找压痛点。 疼痛部位在骶髂关节处则应在L5横突上去找 压痛点在该神经出口后的横突骨面上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与诊断 放射痛 深压压痛点,出现按腰脊神经后支分布规律的放射痛。如深压T11-12横突,其放射痛应至髂脊及其稍前方的臀上部;如深压L1-2横突,其放射痛应达到髂脊最高点的臀上部等。 痛性结节 在髂嵴上下的皮下部往往可以触及指甲大小的韧性结节 结节有移动性,界限分明 可被手指捏起者多为脂肪疝,不能被捏起者多系肌疝 临床表现与诊断 神经阻滞试验性诊断 在相应的神经支的根部(即相应横突背面的内侧1/3部)给予阻滞,疼痛应缓解或消失 影像学诊断 腰椎正位X线片可观察有无旋转移位并除外骨科疾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 鉴别诊断 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 如两病合并存在,则优先处理症状最重的症状 针刀治疗 体位 俯卧位,腹下垫以薄枕 体表标志 腰椎横突根部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为19-35mm 横突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为20-36mm 前者平均值为27mm,后者为28mm 针刀治疗 定点 T11-12横突点 定于距正中线20mm,平棘间的压痛点上。 L1-5横突点 定于距正中线25-30mm,平棘间水平线上的压痛点上 髂嵴缘上压痛点 髂嵴缘下压痛点 脂肪疝肌疝压痛点 L5后支卡压点 腰骶髂交界处的凹陷处,是L5后支进入臀部皮下的必经之处,也是最易受卡压之处 针刀治疗 针刀操作 胸椎横突点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剌入皮肤到骨面 调整刀锋至横突根部的稍下方,纵行切开乳副突韧带2-3刀 将刀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