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和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研究任何学问,都必须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做到卓有成效,不致误入歧途。;一 历史的观点;清 戴震云:“盖士生 三古后,时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戴震集》卷三《尔雅文字考序》);又段玉裁云:“凡字有本义,有引申、假借之馀义焉。守其本义而弃其馀义者,其失也固;习其馀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蔽。”(《经韵楼集》卷一《济盈不濡轨传曰由輈以下曰轨》)
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释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文。;关于词汇和词义的古今演变,大体有三种情况:
一是词汇的消长,即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如诸侯、社稷、衮冕等,在古代是常见的。又如“世界”这个词,是魏晋佛教传来之后新增的词。这些都属于词汇的消长。
二是词的结构,古今不同。如国家、妻子等,在古代是词组,指的是国和家、妻和子(子谓子女) 。;三是词义演变之后,古今意义不同。这点最重要。
王力说:“关于词义的演变,依西洋旧说,共有(一)扩大; (二)缩小;(三)转移三种方式。”(《龙虫并雕斋文集》)
洪诚指出:词义的转移,有义转与词转两类。义转者,词义转移,如脚,古义为胫,晋以后,意义转为足。词转者,同一个意义改变了用词,如现代奔跑的意义,上古叫走叫奔,唐以后叫跑。现代走的意义,上古叫步叫行。(洪诚《训诂学》);又如信字,在六朝以前有信使之义, 但无书信之义;六朝以后,才开始有了现代书信的意义。
研究训诂学,最不能忽视对于词转、义转的考辨。 ;二 辩证的观点;(一)训诂与音韵;他们对训诂与音韵的关系,作了许多理论上的阐明。
如戴震云:“故训音声,相为表里。”(《戴震集》卷十○《六书音均表序》)
又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戴震集》卷四《转语廿章序》);在《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蕙田》中,他又提出了“义由声出”、“因声知义”之说(《戴震集》卷三)
王念孙在 《广雅疏证序》中主张“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
又在《春秋名字解诂序》中说:“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执今音以说古义,斯于古训多所未达,不明其要故也。”等等。;所有这些议论,无不强调音音韵在训诂研究中的重要 性。
因此,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必须同音韵学结合起来。;文字是词的书写形式。训诂上有些难题,有时是由于字误造成的,有时是写了俗别字造成的,这就有必要运用文字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前者如《尚书· 大诰》中宁王、宁武二词,吴大澂《字说》、孙诒让《尚书骈枝》均指出宁为文之讹字,宁王即文王,宁武即文武。;盖因古钟鼎款识“文’,皆作“ ’,与“宁(宁)’相似,因而致误。杨筠如《尚书覈诂》亦云:“古文文作 ,从文从心,与宁相似,故汉人误认为宁。”这是因字误而影响及于训诂的例子。
;甲骨文;因写了俗别字而影响及于训诂的例子,古籍中所在多有。
兹举一例以见一斑:
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一书所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中,有热惚、 、忧 、忧 等词,其中:
惚、 、 、 不可识,该书编者校忧 ,忧 为忧愁。
其实这些字都是惱(恼)的俗别字,《增订碑别字》中惱字有作惚者,即是明证。
则是热的俗写。热惱、忧惱是佛经中的办用语。《法苑珠林》、 《敦煌变文集》中都多次出现。;(三)训诂与校勘;其一,校勘是训诂的基础;又如《水经注》:“水流松果之山。”(《河水》四)有的本子“山”讹为“上”,明代 一文学家不知道上是讹字,遂连圈之,以为妙景。(按:松果之山见于《山海经·西山经》);又如《文心雕龙·诠赋》:“乱以理篇,迭致文契。”其中“迭致文契” 四字不可解。
今人杨明照据唐写本校出这四个字本作 “写送文势”,“写送”,意为宣泄,吐露。《高僧传·释昙智 传》:“雅好转读 ...…高调清徹,写送有馀。”又附释昙调云:“写送清雅,恨功夫未足。”亦并以“写送”为言。
《文镜秘府论》:“开发端緒,写送文势。”正以“写送文势”成句,尤为切证。;再如《文心雕龙·夸饰》“维《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二句, “风格训世”讲不通。明 榭恒抄本格作俗,“风俗训世”的风是动词,与讽字音义并同。讽俗、训世,均为动宾结构。
由此可见,要想弄通古书的训诂,必须先进行正确的校勘。;其二,训诂有助于校勘;理校,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的校勘方法。段玉裁曾说:“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误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在校书过程中,遇到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又必须定其是非之时,只能综合运用文史等诸种知识,据理作出推断。
;判断是非,绝不是容易的事,它要求校勘者掌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