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我爱这土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炉中煤 郭沫若 扬起文艺旗帜 1921年出版新诗集《女神》,为中国新诗开了一代浪漫主义诗风;同年6月,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在日本东京创立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五四运动后,又创作《星空》《瓶》《前茅》等诗集,还写了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 写作背景: 1914年初,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求学。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肆意侵夺,早已激起作者强烈愤慨,中国封建军阀的腐败和混战,同样使作者深为痛恨。作者身在日本,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思念祖国。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我想我的前身,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燃到了这般模样!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我自从重见天光,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燃到了这般模样!        煤的象征意义 火红、炽热、旺盛、熊熊燃烧。 为人类奉献火与热,燃烧成灰,殒身不恤的献身精神。 借物言志 用炉中煤以自喻 抒写了献身祖国的赤子情怀 为什么将祖国比喻为“年青的女郎”而不是母亲? “年青的女郎”美丽、朝气蓬勃。不仅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真挚的眷恋和赞美之情,也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在“五四”之后所显现的新气象的认识——就像一位青春焕发、充满美好前景的姑娘;体现了作者对“五四”精神的肯定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从抒情角度讲,更易于抒发炽烈、奔放的情感。 栋梁是指国家有用之才。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天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本诗的艺术特色 1.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比较突出地体现了郭沫若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炉中煤”是炽烈燃烧的象征, “年青的女郎”是令人倾慕、思念的对象。 诗人借用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激情。诗人如此的艺术构思,热烈奔放的情绪,是与“五四”之后狂飙突进的革命文艺思潮及诗人本身的浪漫气质分不开的。 2.形式和谐,结构严密。 结构整齐匀称,每节五行,第一句内容相同。给人一种建筑美和有机的统一感;而且四节诗之间也有内在的勾绾,有层层递升的气势和和谐反复的主旋律。 3.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开头一句四次反复,进一步突出主题。 第一节和第四节“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摸样!”两次反复,深化了主题,升华了诗人的情感,结构上收到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结构: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思考 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形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永远汹涌着的河流”“无止息的风”象征只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结束,中国人民决不停止抗战斗争。 “温柔的黎明”象征光明的斗争前景。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为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至死。生命耗尽后还要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我爱这土地 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