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复习提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爱莲说》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1 《爱莲说》中的“说”是 古代论说文 的一种体裁,既可以 记叙 ,也可以 议论 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 。 2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 周敦颐 ,字 茂叔, 宋 代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蕃 (多) 2、染:沾染污秽) 3、.濯(洗涤)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清水) 5、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6、不蔓不枝 (分蔓) (分枝) 7、香远益清(更加)(清香) 8、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 9、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玩弄 10、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11.陶后鲜有闻(少 ) 12宜乎众矣(应当 ) 三、 原文填空 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 2 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高洁品质的名句是(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3 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4 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 5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7 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 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9 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知音甚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11 最能概括莲花品质的语句是 莲 ,花之君子者也 。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来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以突出莲的高贵品质,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爱莲说》一文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喻,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 世风的鄙弃。 6、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坚持坚贞气节 和高尚品质。 7、“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 两个“独”字表明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 的生活态度。 8、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莲花的任意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9、《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 10、“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告诉我们,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