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彦涵困境中的坚持 作者六月梦 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彦涵几乎是延安木刻的代名词。 他一生充满坎坷,但是他始终没有向困难低头,就是在他身患重病期间也坚持艺术创作,他的精神注定要和他的作品一起镌刻在中华大地这片热土上。 彦涵1916年7月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农村的一个贫穷家庭,后来由在上海经商的舅父资助,于1935年考入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国立杭州艺专,师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方干民学习素描水彩,并跟随画家潘天寿学习中国画。 抗战爆发后,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1938年夏到了延安。 在鲁艺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习,彦涵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木刻团只有四人团长是胡一川,成员有彦涵、罗工柳和华山,随后奔赴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根据地,从此,以刻刀为武器,投入到抗日的宣传生活中。 在太行山的四年里,彦涵为报纸做了大量的插图,还创作了许多木刻,最著名的作品是《彭德怀将军在前线》1941彭德怀在前线手握望远镜,正聚精会神地观察敌情。 这幅木刻版画,彭德怀本人也很喜欢,彭的夫人浦安修也来找彦涵索要了一张。 之后,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也向彦涵要了一张。 当时,罗瑞卿很欣赏彦涵,想提拔彦涵到政治部当宣传科的副科长,彦涵拒绝了,因为他还是喜欢画画,不想去机关,恐怕干不好。 招来厄运 1943年初,彦涵回到了延安。 四年的太行山生活给了他太多的创作题材,回到延安的彦涵在鲁艺当教员,生活安定了,也有了创作的环境,他也迎来了木刻创作上的高峰期。 期间,他刻的第一幅木刻是《当敌人搜山的时候》1943,这幅作品也成了抗战木刻作品中的代表作。 之后,他又创作了《不让敌人抢走粮食》、《来了亲人八路军》、《奋勇出击》等。 1949年夏,彦涵随同艾青、江丰参加了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管会的接收工作,并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那一年,彦涵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稍后就跟随江丰回杭州接管了杭州艺专,之后又调回北京,担任中央美院教授,并调至中国美协。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之前,彦涵是顺利的,是延安出来的版画家中的佼佼者。 但1957年的反右运动,使彦涵厄运临头,他成为美术界以江丰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骨干成员,被打入了另册,承受了屈辱的人生。 彦涵之所以被打成右派,直接原因是在整风过程中替江丰辩护。 从延安时代起,江丰就非常器重彦涵,新中国成立后,江丰不管是南下接收杭州艺专,还是回到北京中央美院,都带着彦涵。 当然,彦涵为江丰辩护,不仅仅是基于这种知遇之情,更是出于仗义执言。 据说在周扬主持的文联党组划定右派的会上,先讨论古元的问题,认为古元在整风座谈会上发言有错误,但还够不上右派,决定不划,给了党内处分。 接着讨论彦涵,一些人说彦涵和古元的问题差不多,古元不划,彦涵也不应该划。 更有人为彦涵说情两个人都留下来吧。 但是,周扬说彦涵不行。 两个人不要都划,也不能都留,只能留一个划一个。 于是,老实人古元被留下了,彦涵被打成右派。 在反右运动中被批斗的日子里,彦涵创作了木刻《老羊倌》。 他创作的这幅《老羊倌》木刻作品画面上,陕北牧羊老人怀抱着小羊羔,面向天空,俯身前往,神情中充满了善良和喜悦。 彦涵说,他在刻画这幅作品时,好像忘掉了个人的痛苦,和老羊倌息息相通,和老羊倌笑在一起。 彦涵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文革,即便在厄运屈辱的日子里,他始终没停下木刻创作,但他最好的作品,就是这一幅《老羊倌》。 文革结束以后,彦涵以激动的心情创作了木刻《春潮》和《向大海握手》,这两幅作品成为了他最早表现改革开放的经典作品。 再度重生 晚年的彦涵先生拿刻刀已非常吃力,于是他将目光投向油画布面。 对于老先生来说,从版画到油画的转变只是表现手段的区别而已,无论何种创作形式,都是表达他由内而外的艺术诉求和创作激情的媒介。 步人九十岁耄耋之年后,彦涵先生创作的抽象绘画,每一幅都充满着对生命赞颂与渴望之情。 他把每幅作品都当成绝笔之作来创作的极度认真的艺术态度,以及不断否定并超越自我的创作激情,给美术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 在漫长的艺术历程中,彦涵先生的创作既有明确的阶段性,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不同时期的作品,形式上既有鲜明的区别,又有不问断的承袭关系。 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歌颂,又有批判,同时还有激情与思考。 总体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实主义走向象征、比喻,直至达到哲理高度的过程。 但无论是哪个时期,他的作品都始终贯穿着时代性和人民性的精神实质。 彦涵的不屈精神与毅力不仅表现在抗日战斗中,更在与自己坎坷命运的抗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42年,彦涵在太行山的艰苦环境中身患疟疾,在高烧与寒战的打击下硬挺过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