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我们了解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 * 脂蛋白肾病 肾病专家 王风胜 联系电话定义 脂蛋白肾病:是一种新型的与脂类代谢相关的肾小球疾病。 高脂血症与肾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科曾检测了肾病综合症、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患者35例、对其进行了血脂分析,发现肾病综合症时血脂的升高与血浆蛋白的下降密切相关,当血浆蛋白降低时,血浆胆固醇一般明显增高,大多高于6.5mmol/L,偶有高于39mmol/L,甘油三脂及磷脂均增加,蛋白电泳结果主要是低密度及极低密度β脂蛋白增高,促进心血管方面的并发症发生,高血脂的原因,可能是肝脏合成蛋白代偿性增加所致,患者尿中可有双折光脂质,这些都标志着脂代谢紊乱。 另外高蛋白饮食对肾病综合症患者现有新观点,以前大多主张患肾病综合症的患者,服高蛋白饮食,1982年Brenner等提出高蛋白饮食,并不能改变肾病综合症低蛋白血症,反而可引起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从而对病变的肾脏加重损害,因为有人发现高蛋白饮食后肾血管阻力显著下降,肾有效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加。 肾小球滤过率主要取决于一下四种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此胶体渗透压主要有血浆蛋白,尤其是白蛋白的浓度决定,本组患者高蛋白饮食后,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无显著改变,因此高蛋白饮食后,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加与胶体渗透压改变无关。 2、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差。 3、肾小球毛细血管超滤系数。 此两种因素在动物实验中已改变,高蛋白饮食后会 增加。 4、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流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蛋白饮食后,肾血浆流量增加,而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有效肾血流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流量是平行变化,因此肾有效肾血流量增加,可能是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蛋白饮食后,肾血管阻力下降,即肾功血管舒张,随着病程的延长,肾储备功能逐渐下降,故肾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高蛋白饮食后,尿蛋白增加的机理还不很清楚,有人认为高蛋白饮食后,很可能由于肾脏局部激素,前列腺素和肾素介导致肾小球基底膜选择性改变所致。肾内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和这些激素有关,高蛋白饮食期间,白蛋白合成率增加,尿蛋白排泄增加,合成增加的白蛋白50%以上出现于尿中,肾脏对白蛋白的重吸收和分解增加,使血清白蛋白浓度反而下降。 鉴于高蛋白饮食不能改善肾病时的低蛋白血症,尿蛋白反而增加,并使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持续高灌注,高滤过可导致肾小球硬化,最终可导致肾衰。因此目前肾病患者不主张高蛋白饮食。 脂蛋白肾病为一类近年才被认识的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的肾小球疾病,近10年来,世界上已陆续有25例脂蛋白肾病的报道,1987年日本首先发现一例,1989年将本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定名的脂蛋白性肾病,25例患者中其中21例来自日本。美国1例(美籍华人),法国1例,我国2例。 临床特点 ①本病年龄分布较广,从4岁到69岁不等。 ②患者以男性为主,男性16例,女性9例,男:女 5.3:3 ③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的蛋白尿病症,蛋白尿程度不等,24小时尿蛋白量在0.5---18g之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少数出现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及高血压,此类疾病的发生尽管与脂肪代谢异常有关,但无1例表现。有脂质沉积病征象。如:角膜弓、黄色瘤及跟腱增厚等征。也无一例报导有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病及肝功能损害的征象。 ④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25例中3例有明显的家族史,有7例患者家属有蛋白尿及肾功能不全的病史,而且患者的祖母,母亲,弟妹也分别有关节痛及蛋白尿的病史。 发病机理 脂蛋白性肾病,至今发现尚不足20年,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其病变特点,即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大量脂蛋白血栓样物质堆积,伴以血浆apoE升高,及异常脂蛋白血症,因此考虑其发病与脂代谢异常有关。 发病机理 受体代谢途径是脂蛋白代谢的最主要途径,载脂蛋白是受体识别脂蛋白的信号和标志,其中apoE又是最主要的载脂蛋白成分之一,而E2的载脂蛋白E与基底膜结合而不易从毛细血管清除,因此导致脂蛋白肾病的发病,也有人提出脂蛋白肾病的原位机制,通过电镜也发现脂蛋白物质的沉积。起初是在肾小球系膜区过量的脂蛋白物质可突入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形成脂蛋白血栓,脂蛋白血栓内的成分取决于患者各种脂类物质的成分及含量。 临床表现 脂蛋白肾小球病主要累及肾脏,以肾小球受损为主。 ①蛋白尿:全部患者均存在蛋白尿或肾病范围蛋白尿 ②血尿:少数伴有镜下血尿 ③血浆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