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辨证脉学心得.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脉辨证脉学心得 平脉辨证法就是脉症结合的辨证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辨证方法。这个方法适应范围很广,无论内伤、外感疾病,均可应用……这个方法,开始于《内经》,成热于《伤寒论》,是《伤寒论)辨证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平脉辨证法首先要确定主症,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症状,或者是一组症状,二是要确定脉象。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经过辨析,再参考一些辅助症状,使辨析更为全面,然后确定为什么证。在平脉辨证中,脉诊是否正确是个关键,脉诊有误,辨证必然错误。例如;身疼痛而脉浮,有可能是外寒证,如果有感受风寒病史,在主症中还有恶寒发热,则外寒证的辨证结论便可确立。如身疼痛而脉沉细迟,这有可能是气血两虚证,如有产后、发汗之后等病史,或有气血不足的其他见症,则气血两虚证便可确立。 一、脉形与主病 浮芤洪大革--浮之阳脉;濡虚散--浮之阴脉;紧实长滑动促数--阳脉;沉伏牢弱--阴脉。 背二十八脉脉形及主病 二、左右两手脉候用药补泻 阳脉无力而无沉候者-虚寒证;阴脉而见沉实者-积滞症,见于左为血分之积,见于右为气分或脾胃之积。 阳盛阴虚汗之则死,阴盛阳虚下之则死。 两脉均见浮弦--风寒两邪伤及营卫-小青龙汤 左手见沉弦脉--水湿内伏阴分之证-五苓散 右手见沉弦者--水饮内伏肠胃之证-十枣汤或控涎丹 两手均见沉弦--水饮内伏于三焦-五苓散煎汤吞控涎丹 右关浮洪有力--脾胃之火在气分也-轻则泻黄散重则白虎汤;若见沉实且滑动者--脾胃之火在血分-轻则调胃承气汤重则大小承气汤 若食积症--亦见右关沉实且滑-轻则保和丸加芒硝、鸡内金,重则大承气汤 右尺洪数且滑实--命门火旺,水不济火-疗肾滋本丸;若沉实滑数--大肠火盛-大承气汤;若上盛下虚或浮濡无根--肾虚虚火上炎-六味地黄汤加牛膝、薄荷连翘磁石,清而降之;若下实上虚--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以升之 补下元之水火--附桂八味丸 三、脉之生克 相生之脉自根而上。克制者,恐其亢甚,亢则害也--木无金制则横逆无道;金无火制则肃杀太过;土无木制则顽固而无生化也。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脉之不相生为病--所生者不足,补其母;脉之下相制为病--制胜者不足,不能制其所胜,补其制胜之母,微泻有余 背李士材脉言。 四、验舌 以黑白黄赤之鲜枯燥润而定表里寒热虚实 舌胖而白润--寒湿-胃苓汤 舌胖而红润--湿热-六一散加黄柏知母,尺脉虚者加制首乌、茯苓 舌无津液者燥证也,有寒热虚实之分 寒证,舌如常无津者--脾不化津或多食香燥药而致-炙甘草汤 热证,舌绛乏津者--燥热内服,津液受损-甘露饮加元参知母 虚证,舌淡红而光滑乏津者--金水两亏,而下泉告竭之证-三才汤 实证,舌黄乏津--胃火内燃,燥干津液之证-调胃承气汤加生地麦冬 舌深黄有芒刺且枯萎者--胃火旺极,肾水枯涸-调胃承气汤加鲜石斛麦冬生地元参舌苔黄罩黑而干枯者--胃火旺极,似火似水--调胃承气汤重加石斛生地元参麦冬知母舌苔黑而润泽者--北方寒水之色-理中汤 舌苔白胎而润泽者--风邪在表之候-消风散加姜半夏 舌苔白如粉而润泽者--寒证-四逆汤 舌苔白如粉而枯萎者--金水两亏-桂附八味汤 舌紫而润--寒证-附子理中汤 舌尖绛而生刺--水虚火旺-元麦地黄汤 舌尖绛如镜者--胃火灼干肾水-元麦地黄汤加石斛生地元明粉 舌裂出血--燥火证-玉女煎加生地元明粉 五、外感内伤辨并治法 外感内伤均有恶寒发热头痛。两者之区别: 病因--外感-外邪阻于营卫之间,营卫不得两相和谐;内伤-肺气太虚,营卫不得和养皮毛也 病性--外感-突然而起,同时而作,身觉寒而皮如烙,头痛如破,毫无间断;内伤-恶寒一阵即身热不寒,热不在皮肤而在肌肉,以手扪之便晓 外感之寒-虽近火不除;内伤之寒-得温则减 外感之热-手背热;内伤之热-手心热 外感之头痛-痛如破不休;内伤之头痛-时作时止 外感之口知味而不欲食;内伤之口不知味而不欲食 外感言壮而身轻;内伤则言怠惰而身重 外感六淫之脉证 风脉--左手浮缓,右手较虚,见身必寒恶风而有汗-桂枝汤; --左脉浮弦,右脉浮虚-消风散除藿朴加芪术 寒脉--脉浮紧,见身痛无汗恶寒-重者用麻黄汤;轻者九味羌活汤除生地黄芩 --伤风兼寒,脉紧,烦躁,无汗-大青龙汤 暑脉--浮虚,见身倦短气头眩面垢-宜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甚则大顺散 湿脉--沉细且涩,见身重,足酸,或骨节痛 --脉带浮者,风寒湿之在表-桂枝附子汤 --尺脉沉细带弦,口渴,小便不利-里湿-五苓散 --湿热在上中二焦--右寸关脉必沉弦带数,见症或口渴引饮-苍术白虎汤 --湿热在中下焦者--左关尺脉必沉细带弦,见症或小便赤涩-四苓散、六一散燥脉--细涩无神,见皮肤枯槁,口舌乏津-滋燥养荣汤或润燥生津汤或三才膏 --胃火劫津而燥者-清燥润肺汤或泻黄散并调胃承气汤 火脉--脉浮缓,见身热而口不渴

文档评论(0)

dajia1q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