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呢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母亲的呢喃 11 母亲的呢喃 —速朽与衰老 在中国,鲁迅对倾听呢喃和嗫嚅的荏弱空间以及弱在其间的表现方式 很敏感。鲁迅排斥丧失 “心声”的古文,使用传达 “真声”的 “活生生的 口语”之白话文,但那种声音不是要在透明的传达空间中代理应该被传达的 “意”,而是作为无声之声而发出的呐喊。众所周知,鲁迅最早写的几篇小说 结集成书时,书名就叫 《呐喊》(1923 年)。该书 《自序》这样写道 : 1 “愚弱的国民”的象征,就是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看到的日俄战 争的幻灯中的中国人。学习治病救人的医学的场所化成了嘲笑被捆绑着残酷 杀害的中国人的空间那一瞬,正好是 “相同者”们的共同体暴露出其暴力的 时刻。在那里的日本人决不会听见,而且也决不想听见幻灯里的中国人的声 音。其后鲁迅弃医学文,就是为了要先救治 “愚弱的国民”吧。 不过,企图用小说改造国民之 “魂”或者说 “精神”,从而彻底改革社 会的计划,并非青年鲁迅的专利。比如在清末,梁启超就提出 “欲新一国之 1. 鲁迅 《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4–7 页。 209 第三部 批评与语言 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2 。如果没有忘记 “新民”是朱子学的概念的话, 那么就可以说梁启超所说的 “小说”,是自发之文 “古文”的竞争对手。而 鲁迅的同时代人胡适在其发表于 《新青年》的 《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推 行白话的八条目,倡导以不摹仿古人、不用典、不讲对仗为原则的白话文学 运动,而这一行动与韩愈的古文定义也是遥相呼应的。 鲁迅的白话小说与这种新古文相重合的同时,也有与之不同的特别之处。 他的小说是刚一写出来就立即腐朽的 “速朽”之文。 无论梁启超还是胡适,那种藉由小说而进行的社会改革,都是要通过国 民文学来把人们培养成为现代的国民。但就鲁迅而言,“汝为国民”、“汝为 世界人”那样的声音只不过是将所有差异都同一化的 “恶声” 3 。鲁迅想听到 的不是那些,而是弱者的声音,是呢喃和嗫嚅那样的 “真声”。鲁迅看到的 4 是 “无声的中国”,是 “沉默的国民” 。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 5 。这句话 的背景,是这些 “沉默的国民”互相咬噬灵魂的令人无法容忍的现实。只要 想起咬噬阿Q 灵魂的是长着 “狼眼睛”的众人就够了。正因为被他们咬噬, 6 所以阿Q 在 “他的话被咀嚼”,以至被杀,都没能喊出 “救命” 。 那么,怎样才能同时拯救阿Q 和咬噬阿Q 的众人呢?唯有使他们恢复 声音,在那种声音中创造新的文。然而,正是 “文”一直剥夺了人们的声音, 并产生出鬼。 让我们认真看看阿Q 受审讯的场面 : 2.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 年,《梁启超全集》第二册,884 页。 3. 鲁迅 《破恶声论》,1908 年12 月5 日,《鲁迅全集》第八卷,26 页。 4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